枕戈待旦的成語故事
![枕戈待旦](http://m.wangrui19258.cn/d/file/titlepic/chengyu4973.png)
拼音zhěn gē dài dàn
基本解釋戈:古代的一種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著武器躺著;等待天亮。形容殺敵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時刻準備迎戰。
出處《晉書 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枕戈待旦的典故
西晉人祖逖和劉琨,都是性格開朗、仗義好俠的志士。年輕時不但文章寫得好,而且都喜歡練武健身,決心報效祖國。當時,晉朝表面上還管轄著中原大地,但實際上已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了。祖逖和劉琨一談起國家局勢,總是慷慨萬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劉琨談得十分興奮,劉琨不知什么時候睡著了,祖逖卻久久沉浸在談話的興奮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雞叫了起來,祖逖一躍而起,踢醒了劉琨:“聽,這雄雞啼鳴多么振奮人心呀,快起來練劍吧!”于是,兩人操起劍來,在高坡上對舞。從此,他倆每天清早聽到頭一聲鳴叫,一定來到荒原上抖擻神練起劍來。
劉琨被祖逖的愛國熱情深深感動,決心獻身于祖。一次他給家人的信中寫道:“在國家危難時刻,我經常‘枕戈待旦’(枕著兵器睡覺一直到天明),立志報國,常擔心落在祖逖后邊,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頭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枕戈待旦)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高蹈遠舉 | 宋·王琳《野客叢書·穆生鄒陽》:“穆生高蹈遠舉,意蓋有在,逆知異日必不能免,非知幾疇克爾哉。” |
價值連城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
日日夜夜 | 洪深《青龍潭》第二幕:“這里,劉秀三日日夜夜的車水,車的暈倒在水車上。” |
裾馬襟牛 |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
著手回春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3章:“他想起來高一功的情況不妙,尚炯回來也許會著手回春。” |
起兵動眾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華敷傳》:“不可以興土功,不可以會諸侯,不可以起兵動眾,舉大事,必有大殃。” |
堂堂一表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七回:“爹娘生下灑家,堂堂一表,凜凜一軀,自小學成十八般武藝在身,終不成只這般休了!” |
滿山遍野 |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二章:“他坐鎮延安,用紅藍鉛筆在地圖上亂畫,我們就滿山遍野亂竄!”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宋 陸游《游山西村》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明爭暗斗 | 馮玉祥《我的生活》:“于是兩方明爭暗斗,各不相讓,一天利害一天,鬧成所謂‘府院之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