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戟得矛的成語故事
拼音wáng jǐ dé máo
基本解釋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當,或有失有得。
出處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離俗》:“亡戟得矛,可以歸乎?”
亡戟得矛的典故
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打仗,一個小卒在混戰中把戟丟了,但撿到一只矛。后退時問路人怎么辦?路人說同樣是兵器,回去沒問題。他又問高唐大夫怎么辦,高唐大夫說應該回去撿回來,他們兩人重返戰場,為尋找戟而英勇戰死。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亡戟得矛)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謹小慎微 | 漢 劉安《淮南子 人間訓》:“圣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時。” |
志滿意得 | 宋 陸九淵《與劉伯協書》:“當無道時,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滿,君子阨窮禍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鋸、投荒裔。” |
紫陌紅塵 | 唐·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
走馬觀花 | 唐 孟郊《登科后》詩:“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存而不議 | 唐·獨孤及《仙掌銘并序》:“后代揭厲于玄蹤者,聆其風而駭之,或謂詼詭不經,存而不議。” |
明知故問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見他這番光景,明知故問道:‘先生為著何事傷心呢?” |
鼻青臉腫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44回:“這惡賊原想著是個暗算,趁著軍官作下揖去,不能防備,這一腳定然鼻青臉腫。” |
肝膽欲碎 | |
一干二凈 | 清 李汝珍《鏡花緣》:“他是‘一毛不拔’,我們是‘無毛不拔’,把他拔的一干二凈,看他如何?” |
大失所望 | 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記》:“秦人大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