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資料簡介
宋真宗趙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原名趙德昌,又曾名趙元休、趙元侃,北宋第三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后李氏。趙恒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趙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于政事,促成“咸平之治”。景德元年(1004年),在主戰派寇準等人的勸說下,北上親征,與入侵的遼軍會戰于澶淵。當時局勢有利于北宋,但因趙恒懼于遼的聲勢,并慮及雙方交戰已久、互有勝負,以每年給遼一定銀絹(歲幣)為條件,于澶淵定盟和解,約為兄弟之國,即為“澶淵之盟”。趙恒在位后期,任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蠱惑朝野,而趙恒也沉溺于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使得北宋內憂外患問題日趨嚴重。乾興元年(1022年),趙恒駕崩于延慶殿,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謚號為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于永定陵。趙恒愛好文學,擅長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即出自他所撰的《勵學篇》。有《御制集》三百卷傳世,今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詩》錄有其詩。
早年經歷
乾德六年(968年)十二月二日(12月23日),趙恒生于東京開封府第,是宋太宗第三子,與長兄楚王趙元佐同母,初名趙德昌。他幼時英睿,姿表特異。與諸王嬉戲時,喜歡作戰陣之狀,自稱“元帥”。宋太祖喜愛趙恒,將他養在宮中。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被授為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韓王,并改名趙元休。雍熙三年(986年)七月,改名趙元侃。端拱元年(988年),封襄王。淳化五年(994年)九月,進封壽王,加檢校太傅、開封府尹。開封府政事紛繁,趙恒留心獄訟,裁決輕重,沒有不為眾人稱快的。所以開封的監獄多次空閑,宋太宗多次下詔褒獎他。至道元年(995年),被立為皇太子,改名趙恒,仍兼開封府尹。趙恒既非宋太宗的長子,也不是皇后所生,原本是輪不上他即位的。但其長兄趙元佐因叔父趙廷美之死發瘋、二哥趙元僖無疾暴死,他才有幸成為皇太子。按照慣例,作為皇太子,趙恒在上殿時的位次在宰相之上,東宮僚屬稱臣,趙恒都推讓不接受。看到輔導自己的太子賓客李至、李沆,他一定先行拜禮,迎來送往都要到宮門外的臺階。
登基為帝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宋太宗駕崩。宋太宗駕崩后,趙恒遭遇了由太監王繼恩和李皇后(明德皇后)共同謀劃的宮廷政變,宰相呂端一力挫敗政變,于同月扶立趙恒即位,是為宋真宗。次年,改年號為“咸平”。
咸平之治
趙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人為宰相,勤于政事,分全國為十五路,各路轉運使輪流進京述職,減免五代十國以來的稅賦;他也能注意節儉,因此社會較為安定,給國家創造了一個相對長期和平發展的有利時機。當時,鐵制工具制作進步,土地耕作面積增至5.2億畝(宋太宗至道二年時,耕地有3億多畝),又引入暹羅良種水稻,農作物產量倍增,紡織、染色、造紙、制瓷等手工業、商業蓬勃發展,貿易盛況空前,使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史稱“咸平之治”。
澶淵之盟
北宋自雍熙北伐慘敗后,對遼朝就一直心存畏懼,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御。相反,遼朝對宋朝卻是步步緊逼,不斷南下侵擾宋朝。自咸平二年(999年)開始,遼朝陸續派兵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屠殺百姓,給邊境地區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災難。雖然宋軍在楊延朗、楊嗣等將領率領下,積極抵抗入侵,但遼朝騎兵進退速度極快,戰術靈活,給宋朝邊防帶來的壓力愈益增大。景德元年(1004年)秋,遼承天太后蕭綽、遼圣宗耶律隆緒親自率領20萬大軍南下,直逼黃河岸邊的澶州(今河南濮陽)城下,威脅北宋的都城東京(汴梁)。警報一夜五傳東京,趙恒問計于群臣。當時,參知政事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簽署樞密院事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任職才一月的宰相寇準則厲聲反對說:“出這種主意的人應當斬首!”他說:“如果放棄汴京南逃,勢必動搖人心,敵人會乘虛而入,國家就難以保全了;如果皇上親自出征,士氣必定大振,就一定能擊退敵軍。”此時,告急的邊報一日數次不斷送到京城,寇準有意扣下,等積到相當數量,才一次轉呈給趙恒。趙恒見如許邊報全是告急的,便問宰相該怎么辦。寇準認為只有立即御駕親征,畢士安也同意馬上動身。十一月二十日(1005年1月3日),趙恒從開封出發,并命李繼隆、石保吉擔任駕前排陣使。行至半途,傳來東京留守、雍王趙元份暴死的驛報,趙恒便命隨行的參知政事王旦趕回去負責留守東京。行前,王旦問:“十日不勝,何以處之?”趙恒沉默良久才說:“立皇太子。”同月,宋軍在澶州前線以伏弩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一作蕭撻覽),遼軍士氣大挫。到了韋城(今河南滑縣東南),趙恒聽說遼兵勢大,又想退兵。寇準嚴肅地說:“如今敵軍逼近,情況危急,我們只能前進一尺,不能后退一寸。河北我軍正日夜盼望陛下駕到,進軍將使我河北諸軍的士氣壯大百倍。后退則將使軍心渙散,百姓失望。敵人趁機進攻。陛下恐怕連金陵也保不住了。”趙恒才同意繼續進軍,渡河進入澶州城,遠近各路宋軍見到趙恒的黃龍大旗,都歡呼跳躍,高呼“萬歲”。宋真宗在寇準的要求下上城墻鼓舞士氣,使得宋軍士氣大振。蕭太后自出兵伊始,便曾經宋降將王繼忠之手,多次提出議和。趙恒所派的使者曹利用被懷疑遼朝議和誠意的天雄軍守臣留下,蕭太后遲遲未等到使者。趙恒親征后,蕭太后見遼軍陷入被動,再次請求議和。趙恒懼于遼的聲勢,并慮及雙方交戰已久、互有勝負,便決定再派曹利用出使。曹利用去遼朝簽訂澶淵之盟之際,趙恒告訴曹利用說:“如果實在沒有辦法,就算要百萬也可以!”寇準知道后,卻指著曹利用憤怒地說道:“如果超過30萬兩,就提人頭來見。”經過曹利用和遼朝使者的一再討價還價,兩國制定了如下條約:一、遼、宋為兄弟之國,宋為兄,宋尊蕭太后為叔母,后世仍以世侄論,使者定期互訪。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今河北徐水)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筑隍城。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即歲幣)。至雄州交割。四、雙方于邊境設置于榷場,開展互市貿易。(在互市貿易中,北宋所賺的錢遠遠多于歲幣,每年宋朝收益為所供歲幣的2.5倍左右,且低價購買許多馬匹用于軍隊裝備,在經濟上拖垮了遼朝,以致其之后的幾十年未能發兵北宋)。曹利用回到宋朝之后,趙恒急問金額,曹利用不敢直說,只豎起3根指頭,趙恒以為是300萬兩,大驚失聲脫口道:“太多了。”過了一會又自我安慰道:“是太多了,但就此把事情了結也好。”等知道是30萬時,如釋重負,轉憂為喜,對曹利用大加賞賜。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發長者),不識于戈”,同時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納歲幣換取和平的開始。此后宋遼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的狀態。并使宋朝節省了巨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較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北宋在邊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縣)、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設置榷場,開放交易,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宋遼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
東封西祀
澶淵之盟簽訂后,趙恒原以為這是一樁值得自豪的功業,很得意了一陣子。不料有一天,大臣王欽若卻對他說:“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以萬乘之尊而為城下盟,沒有比這更恥辱的了!”王欽若的話,本來是要貶低寇凖的,但卻同時給愛虛榮的趙恒潑了一盆冷水,從此怏怏不樂。王欽若善于察言觀色、逢迎邀寵,他看出趙恒既好大喜功,又害怕戰爭,于是建議趙恒舉行封禪大禮。趙恒同意,但又擔心宰相王旦將會反對。王欽若自告奮勇,自稱說服了王旦。趙恒得知后,心里還是不踏實,就把王旦召來宴飲,飲宴正酣時,命人取出一樽酒來賜給王旦說:“帶回去同妻兒一起享用吧!”王旦回家后打開酒樽,發現其中盛的全是美珠,他只得對即將到來的封祀沉默不言。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初三,王旦率群臣早朝完畢時,有司來報,稱“有黃帛曳左承天門南鴟尾上”,趙恒“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啟封,號稱天書”。為了證明“天書”真的是從天而降,趙恒還特意精心編造了一個故事:“半夜我剛要睡,忽然臥室滿堂皆亮,我大吃一驚,見到一個神人忽然出現,此人星冠絳袍,對我說:‘一月三日,應在正殿建黃箓道場,到時會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機!’我悚然,起身正要答話,神人忽然消失,我馬上用筆把此事記了下來。從十二月一日起,我便蔬食齋戒,在朝元殿建道場,整整一個月恭敬等待,終于盼來了天書。適才城皇司來奏稱在左承天門南發現有帛布懸于屋脊上,即遣中使去察看,回報說帛布還包有類似天書的東西,封口隱然有字。原來正是神人說的天書啊!”王旦等當即再拜稱賀。趙恒于是率百官步行到承天門,誠惶誠恐地把那所謂的“天書”迎奉到道場,當眾開了封口。只見帛布上寫的是:“封受命。興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另外還有黃色字條三幅,內容的意思是說趙恒以孝道承統,務以清凈簡儉,必致世祚長久云云。趙恒命知樞密院事陳堯叟宣讀后,依舊包起,鄭重盛入預先準備好的金柜中,另派官員祭告天地、宗廟和社稷。即在崇政殿設齋宴,接受百官朝賀。為了擴大影響,趙恒趁熱打鐵,接連下了幾道詔令:大赦、改元、改左承天門為承天祥符、群臣加恩、特允京師聚飲三日以示慶祝等。又授意大臣陳堯叟、丁謂等加以經義附和。一時間,舉國上下掀起了一股“爭言祥瑞”的熱潮。三月,由王旦牽頭,動員了文武百官、藩夷僧道及耋壽父老等二萬四千三百余人,連續五次聯名奏請趙恒封禪。趙恒向三司詢問經費事宜后,即命翰林及太常詳擬封禪儀注,又任命了主要負責官員。六月初,派王欽若為先行官,赴泰山籌辦具體事宜。王欽若一到乾封(今山東泰安)即上言:“泰山醴泉出,錫山蒼龍現。”不久,又遣人將自己偽造的“天書”馳送京都。趙恒再次召集朝臣,宣告自己所夢“來月上旬,將賜天書泰山”的預示。即密諭王欽若等凡有祥瑞立即上報,果然應驗了,王旦等又是再拜稱賀。當偽造天書,一切準備就緒后,趙恒即于十月初正式就道東行。那“天書”被載以玉輅,在前開路;王旦等文武百官隨從;還有一大批供役人員,組成了浩浩蕩蕩的隊伍,歷時十七天始到達泰山。在山下齋戒三日,始行登山。按照事先擬定的禮注,在山上完成了祭天大典后,第二天又下到社首山行了祭地禮。趙恒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圣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圣功德銘》。之后,又是一連串的慶賀活動。總計這次“東封”,包括到曲阜祭孔在內,前后花了四十七天時間,演繹了一場徹徹底底的鬧劇,而趙恒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封禪泰山的最后一位皇帝。這場由王欽若執導、趙恒主演的鬧劇雖然暫時結束了,但趙恒并沒有停止其“以神道設教”的事業,那些阿諛取悅之徒也仍然不斷向他“爭奏祥瑞,競獻贊頌”,幾至達到“全國上下如病狂熱”的地步。三年以后,在一些人的慫恿下,趙恒又到山西汾陽去行“祭祀后土”(又稱“西封”)大禮。趙恒在位時期,京師和地方上建成了一大批官辦宮觀,朝廷就任命了相應官員去負責管理,與此同時,趙恒又設立了一種與宮觀相關的榮譽性的虛銜,可以多領一份俸祿而不必赴任視事,這種官往往以提舉某某宮觀命名。宮觀官在趙恒以后成為官僚隊伍中一個特殊系列,一方面說明了宋朝政府與道教的密切關系,另一方面也加劇了冗官和冗費的嚴重程度。天書封祀對真宗一朝的政治和財政產生了重大影響。僅是東封泰山,就耗費八百余萬貫;西祀汾陰,耗資更增二十萬貫,這還不計亳州之行。營造玉清昭應宮缺少具體的支出記載,但僅雕三座塑像就用去金一萬兩、銀五千兩,則二千六百十座建筑的糜費可以想見。倘若將京城景靈宮、太極觀和各地宮觀都計算在內,其費用之大恐怕不是幾千萬貫所能打住的。趙恒在位前期,經過近四十年的經濟恢復,天下富庶、財政良好;由于裝神弄鬼的折騰,幾乎把前代的積蓄揮霍殆盡,到其晚年“內之蓄藏,稍已空盡”。《宋史·真宗紀》評說天書封祀是“一國君臣如病狂”。明代李贄也說:“堂堂君臣,為此魑魅魍魎之事,可笑,可嘆!”
晚年崩逝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年間以后,趙恒一再熱衷“祥瑞”粉飾太平,對朝政興革卻無所用心,聽任王欽若、丁謂等“五鬼”參與朝政。他晚年更是神魂顛倒,甚至滿口胡話,進入了迷狂狀態,朝政大事多由皇后劉氏決斷。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節,趙恒下詔冊立八歲的趙受益為皇太子,改名為趙禎(即宋仁宗)。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3月23日),趙恒于延慶殿駕崩,享年五十五歲,在位共二十五年。群臣為其上謚號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廟號宋真宗。十月十三日,葬于永定陵;二十三日,附祭太廟。天圣二年(1024年),加謚為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慶歷七年(1047年),再加謚為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為政舉措政治
恤民免租
趙恒體恤民情,深知民間疾苦,在位期間,每逢民間有大災大難或者百姓流離失所時,就減免百姓的稅租,讓百姓得以存活,渡過難關。咸平元年(998年)四月,發生較大的旱災。四月初四,趙恒在白鹿山祈禱求雨。四月二十一日,趙恒派使臣檢查全國吏民拖欠錢物,全部免除。咸平元年(998年),因為定州降冰雹傷害莊稼,趙恒便派使臣予以賑濟和撫恤,免除當年租稅。咸平二年(999年)十月初四,趙恒免除澧州蠻境內歸業百姓租稅。初九,設置福建路惠民倉。咸平五年(1002年)四月初七,趙恒下詔陜西百姓運送北方邊境糧草者,免稅一半。十七日,命令三司每年考核戶口。二十一日,免深州、霸州等九州百姓租稅。二十八日,恢復雄州榷場。景德元年(1004年)四月,因為溪蠻的戰禍已經平息,很多百姓都已經恢復了農業生產,趙恒就免除澧州石門縣二年租稅。
官員制度
趙恒在位時,定“州縣三課”法,“公勤廉干惠及民者為上,干事而無廉譽、清白而無治身者為次,畏懦貪猥為下。”宋初,內外官任滿一年,為一考,三考為一任。特別對法司之官,既有明確的轉官年限,也有嚴格的考課與回避制度。
官員檔案
宋朝吏部建立了官員檔案,凡犯貪污罪者都記錄在案。宋代還規定,這些犯罪者,每次晉級或調動職務時,都要向吏部主動申報自己曾犯過貪污罪,并規定,此類官員不得隨意更改姓名。這樣的規定,動員了上上下下各方面的監督力量,杜絕了貪污腐敗者上升的空間,將他們置于嚴密的監管體系中,避免其再次腐敗。
歲末賜宴
歲末年節時,皇帝賜臣僚宴飲,既是增進君臣關系的需要,又是播撒皇恩的大好時機。歷朝皇帝都有此舉措,趙恒也不例外。他即位不久,就“賜近臣歲節宴于宰相呂端第,自是遂以為例。”另外,有資格參加節序賜宴官員的范圍較前期大為擴大,如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二月,“舊制,節序賜宴,惟皇族、近列、諸帥、內職。三月甲子,始詔自今上巳、重陽,三司副使、判官及館職事官并別置會。其后,知雜御史、三院御史、法官、開封府判官亦預焉。”即從原來的內朝高官擴大到外朝一般官員。與此同時,節日時還饋送朝臣節物,并客省赍簽賜羊、酒、米、面;立春賜春盤。寒食神(食炎)、餳粥。端午粽子,伏日蜜沙冰,重陽糕,并有酒。三伏日,又五日一賜冰。享受饋送節物的官職之廣,幾乎包括文武百官;節日之多,幾乎全部囊括。
伏日休務
趙恒“詔自今伏日并休務”,增加了官員伏日的休務假,對官員節日之外的事假也較以前靈活,將祭奠亡親的私忌假的范圍擴大到所有官員,私忌日給假一天,并新創了餞行假。一些節假,不僅只施行于官員,那些為官府服役的工匠也可享受,比如給在福建險惡山路上運送官物的軍士以旬假和節假。從現有史料記載來看,趙恒在位時期官員約一萬余人。此外,還有數十萬在各級官署中服役的胥吏,以及各級武職人員及其家屬。其中,文武官員每年可休傳統節假,還有新設假日。
吏治改革
趙恒在位二十五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統治日益穩定,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濟繁榮,國家強盛,史稱“咸平之治”。而它的締造,得益于趙恒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的舉措。第一,趙恒有一個傳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他頒布了告誡百官的《文武七條》:1.清心,要平心待物,不為自己的喜怒愛憎而左右政事。2.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潔。3.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4.務實,不要貪圖虛名。5.明察,要勤于體察民情,不要苛稅和刑罰不公正。6.勤課,要勤于政事和農桑之務。7.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種弊端。趙恒彩像(清人繪)彩像(清人繪)這《文武七條》均是廉政之舉,是統治者的苦心孤詣的安排,也是百姓們的熱切期望。在趙恒看來,“清心”、“修德”就是廉政的源頭,就能夠實現“德治”。第二,有一整套嚴謹有效的官員選拔任用制度。宋朝嚴明賞罰,官員有試用期,試用官員轉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員保舉,按規定,官員不得保舉曾犯有貪污罪的官員轉正。自然而然,官員的貪污行為也就相應減少了。第三,建立了一整套監察官員的瀆職懲處制度,選拔的標準和職務回避制度。宋朝對具有紀委職責的監察官員有著嚴格的規定,甚至監察官違反出巡制度都要遭受處罰。還特別規定了監察官失察,自身貪暴受懲處的制度。對于失察德監察官,趙恒實行嚴厲的處罰。首先要“鯁亮感言”,廉潔無私,糾纏不避權貴;其次要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從政的實踐經驗。
軍事
趙恒對于邊事十分謹慎,史稱“凡邊事,必手詔詰難至十數反。”
背景
宋朝在趙恒在位前,與北方的遼朝之間已有多次較量,雙方大體旗鼓相當,互有勝負。不過,從總體看來,大宋有由主動進攻轉向被動防御的趨勢。不同于歷史上同樣那些大一統的王朝,北宋的北邊沒有那道萬里長城可以依賴,也沒有產馬地建立大規模騎兵部隊,而且由于幽云十六州(今北京、天津、山西北部、河北北部一帶)沒能收復,戰略要地盡失。中原北部就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遼朝的騎兵隨時可以南下飲馬黃河。
措施
為了抵御遼朝騎兵,趙恒采用了宋太宗時的辦法:多開溝渠、多種水田。咸平四年(1001年),還在今徐水周邊,引鮑河水以“隔限敵騎”。景德元年(1004年),又以定州為中心,開挖連接唐河、沙河、界河的運河,有效地限制了敵方騎兵。除了開河渠外,還大力推廣一種“方田”,就是在田地內開挖方格式的水渠網。有的水渠達五尺寬,七尺深。趙恒在開挖河渠的同時,還大置屯田,積糧備戰,并啟用老將曹彬威懾武將。他還親自選拔精兵強將,對火兵器也給予了重視。宋軍人數從太祖末期的66萬人(作戰部隊35萬人),增加到趙恒在位末年的91萬人(作戰部隊43萬人),大部分都是這一時期增加的。
經濟
財政增收
趙恒在位時期,戶口增加416萬戶,財政增加12861萬,至1021年北宋戶口達到867多萬戶,財政總額已達15085萬。人均財富增加3倍多。他以拉動內需反腐倡廉促經濟發展,使北宋的統治日益堅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濟繁榮。
農業
趙恒各類形象各類形象趙恒在位時,鐵制工具制作進步,土地耕作面積增至5.2億畝(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耕地有3億多畝),又引入暹羅良種水稻,景德年間,專門制作瓷器的地方(原名白崖場)的昌南鎮遂改名為景德鎮,貿易盛況空前。咸平四年(1001年)9月,趙恒外出“觀稼”。沿途百姓看到他的儀仗后,竟自發地歡呼“萬歲”。趙恒在統治前期就這樣樹立了自己的“仁義天子”形象。
歲幣
趙恒以每年向遼納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來收買與遼的和平,定澶淵之盟,這是宋朝向番方納歲幣換取和平的開始,不過為民族關系作出了貢獻,同時也開創了宋遼和平發展的局面。
文化
趙恒在三教并隆中更為著力的當是“崇道”和“重儒”。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河南虞城富人曹誠在商丘建學舍150間,聚書1500余卷,“博延眾生,講習甚盛”,趙恒賜名“應天府書院”,為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同時,趙恒還追封孔子的弟子顏回等10人公爵、曾參等62人為侯爵,先儒左丘明等19人為伯爵。趙恒在弘揚道教方面多有所為。自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圣祖(趙玄朗)”降臨以后,趙恒便命王欽若、曹谷和張君房整理新道藏。四年后,新道藏基本修成,命名為《寶文統錄》。天禧三年(1019年),經增補共計4565卷,抄錄了7藏,趙恒重新命名為《大宋天宮寶藏》,此書在道教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在位時,首先對《老子》、《莊子》、《列子》等道家核心經典進行了大規模的校勘與雕印頒行,可謂是道教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趙恒一直把佛教作為外教來看,執守待客之“敬”。當時有人倡議修復早在會昌滅佛時被破壞的龍門石佛,趙恒對此明確反對,指出:“軍國用度,不欲以奉外教,恐勞費滋甚也。”趙恒為鼓勵讀書人讀書科舉、參政治國,使得宋朝能夠廣招賢士,治理好天下,創作《勵學篇》,后來成為了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車馬多如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