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資料簡介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至1992年6月28日),原名錢秉穹,生于浙江紹興,籍貫浙江湖州,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原子能事業的創始人之一,歷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和副院長、浙江大學校長,曾被周恩來總理稱為中國科技界的“三錢”,與錢學森、錢偉長并稱“三錢”。
早年與學業經歷
孔德中學畢業前夕,讀到孫中山的《建國方略》,萌生“工業救國”思想,1931年,升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本科,期間還獲得清華大學獎章。1932年至1936年,于清華大學物理系本科學習,與后來的妻子何澤慧同學,同時師從葉企孫、吳有訓、趙忠堯和薩本棟等著名教授,8月,任北平研究院物理所嚴濟慈所長的助理。1937年,參加公費留法考試,考取居里實驗室的鐳學研究生,期間盧溝橋事變,父親病重,錢三強一度放棄赴法學習鐳學的名額,但在父親鼓勵下,錢三強還是登上開往法國的輪船,赴巴黎大學學習,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萊娜·居里及其丈夫約里奧·居里,1937年至1940年,于法國巴黎大學物理系博士畢業。
留學與回國工作經歷
1940年8月,在法蘭西學院進行研究,獲“居里-卡內基研究獎學金”資助,1941年11月,本打算離開法國巴黎,但因日美戰事斷絕海上交通,只能滯留在法國里昂,1942年,受中法大學同學會之邀擔任“救亡歌詠團”指揮,宣傳抗日救國,1943年,任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副研究員,并指導不同國家研究生,1944年,升任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研究員。1946年,錢三強與何澤慧在巴黎結為夫妻,約里奧-居里夫婦出席。同年用核乳膠研究裂變,并發表實驗報告《俘獲中子引起的鈾的三分裂》,11月,妻子何澤慧發現首例四分裂徑跡,并發表論文,兩人的研究發現在國際科學界引起了廣大關注。1947年,晉升為法國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導師,1948年,錢三強決定放棄這一切選擇回國。1948年,錢三強回到中國,面對北大、清華、中央研究院邀約,最終選擇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清華物理系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任北平研究院原子學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學術秘書處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并且投入到原子能事業的開創工作,1950年,邀請彭桓武、王淦昌一起籌建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并擔任該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1955年,中共決定讓錢三強負責制定原子能發展規劃,參與籌建學部并當選學部委員,1956年,主導核武器研究的第三機械工業部成立(后改為第二機械工業部即“二機部”),并任主管科研業務的副部長,1959年6月,由于蘇聯單方面毀約,停止對中國的技術援助后,錢三強臨危受命,擔任中國核彈研究技術上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與鄧稼先、彭桓武、王淦昌等一大批科學家一起,組織開展技術攻關,經過這個領域眾多人的共同努力,1964年10月16日,終于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這顆原子彈爆炸之后,錢三強帶著技術隊伍又開始投入到研制氫彈的工作當中,兩年八個月之后,中國的氫彈也爆炸成功了。1969年,夫妻二人作為反動權威下放到五七干校勞動,1972年,回到北京,1973年至1974年,以原子能所所長和科學院副秘書長身份接待到訪外賓。1977年,率科學代表團出訪澳大利亞、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并且重新任命為中科院副院長,以及恢復學部的工作。1979年年初,被任命為浙江大學校長,隨后赴浙大調研,1980年,同梅益率中科院、社科院代表團訪問美國,同美科學基金會簽訂合作協議,并往舊金山、華盛頓、紐約、芝加哥等地參訪大學和科研機構,1984年,被免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任特邀顧問。1991年5月27日,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四屆名譽主席。
逝世
1992年6月28日,錢三強因心臟病發作,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
學術成就
1946年春,錢三強與夫人合作,經過反復實驗,發現了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還對三分裂機作了科學的解釋,并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這一發現被認為是二戰后核物理研究的重要成果,西方媒體用《中國的居里夫婦發現了原子核新分裂法》這樣的標題予以報道。二十世紀50年代,錢三強領導建成中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堆和第一臺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儀器設備,為中國進一步發展核科學技術奠定了基礎。1959年6月,錢三強擔任中國核彈研究技術上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立即挑選了一大批優秀核科技專家去二機部,直接負責原子彈研制中各個環節的攻堅任務,還聯同中國科學院有關領導人,組織聯合攻關,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引爆,僅隔兩年零八個月,中國第一顆氫彈成功高空引爆,原子彈、氫彈研制成功這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發展和“兩彈”研制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