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資料簡介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寧波,漢族,中共黨員,藥學家。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1955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后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并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F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早年經歷
屠呦呦1930年出生在浙江寧波,“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的父親正是根據《詩經·小雅·鹿鳴》中的這段話,為自己女兒取名“呦呦”。屠呦呦家里有四個哥哥,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孩。1937年隨父母遷入在寧波市海曙區開明街26號姚宅。舅舅姚慶三(1911-1989)是經濟學家,曾任香港甬港聯誼會會長。屠呦呦家庭重視教育,她的小學和中學都是在當地最好的學校。16歲時她患肺結核休學2年接受治療,這段經歷促使她選擇醫學研究作為高等教育和職業方向。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在大學期間她系統性學了生藥學、藥物化學、植物化學等藥學課程:比如在生藥學課程中,她學習了婁志岑教授講授的如何根據植物學描述等對這些植物進行分類、區分和識別;比如在植物化學課程中,她學習了林啟壽教授關于如何從植物中提取活性成分、如何選擇合適的提取溶劑、如何從植物中分離出化學物質等。
工作和科研經歷
1955年,屠呦呦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衛生部新成立的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工作。1956-1962年,屠呦呦對中醫半邊蓮以及銀柴胡進行了生藥學的研究并解決了品種混亂問題,這兩項成果被相繼收入《中藥志》;并參加了衛生部下達的中藥炮制研究工作,結合古籍和各省經驗完成了《中藥炮炙經驗集成》一書的主要編著工作。1969年1月,39歲的屠呦呦被任命為中醫研究院中藥抗瘧科研組組長,負責國家“523”抗瘧藥物研究的任務。屠呦呦以及工作團隊閱讀中醫典籍、查閱群眾獻方、請教老中醫專家,3個月時間收集了2000多個方藥,編輯成包含640余種的中藥單秘驗方《瘧疾單秘驗方集》,并先后進行300余次篩選實驗,確定了以中藥青蒿為主的研究方向。初期提取有效成分失敗,查閱中醫古籍發現,唯一關于使用青蒿減輕瘧疾癥狀的文獻,東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有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當時的中藥方劑都需要煎煮,加熱步驟可能會破壞藥物活性成分。改變青蒿傳統提取工藝后,用乙醚萃取黃花蒿,直到第191次實驗,1971年10月,獲得了對瘧原蟲有100%抑制率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1971年12月,在感染瘧疾的猴子身上進行測試時,也顯性出相同的效果。這是青蒿素發現史中最為關鍵的一步。為了證實安全性,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員,親自試服該提取物。1972年11月,屠呦呦團隊從抗瘧有效部位中分離提純得到有效單體—青蒿素。1973年秋,中藥所派人赴海南瘧區對青蒿素單體率先進行臨床試驗,證實了其治療瘧疾的臨床效果有效性。青蒿素的發現,標志著人類抗瘧歷史步入新紀元。1973年9月,雙氫青蒿素被屠呦呦團隊實驗發現,使用較低的劑量足以達到與青蒿素相同的療效。1978年,屠呦呦領導的中醫研究院中藥所“523”研究組受到全國科學大會的表彰。1979年,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副研究員。1985年,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在完成了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化學、藥理學、藥代動力學、穩定性和臨床試驗等一系列流程后,衛生部分別于1986年和1992年授予中國藥物研究所青蒿素新藥證書和雙氫青蒿素新藥證書。2011年,屠呦呦獲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5年,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同年獲美國華倫阿爾波特獎。2017年,屠呦呦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2019年,針對世界衛生組織和部分東南亞發現采用青蒿素聯合療法,瘧原蟲清除速度出現緩慢跡象并產生對青蒿素的抗藥性的問題。經過三年多科研攻堅,屠呦呦團隊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獲得新的突破,提出新的治療應對方案,療效立竿見影。國際頂級醫學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刊載了屠呦呦團隊該項重大研究成果。2019年,屠呦呦團隊還發現雙氫青蒿素對治療具有高變異性的紅斑狼瘡效果獨特,由屠呦呦團隊所在的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提交的“雙氫青蒿素片劑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盤狀系統性紅斑狼瘡的適應癥臨床試驗申請已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物臨床試驗批準。2019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國勛章。2019年,屠呦呦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2020年,屠呦呦入選《時代周刊》100位最具影響力女性人物榜。
主要成就科研成果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屠呦呦和她的團隊最先從青蒿抗瘧有效部位中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一成分“青蒿素”;率先開展“醚中干”、青蒿素單體的臨床試驗,證實了其治療瘧疾的臨床有效性,并將青蒿素開發為中國實施新藥審批辦法以來第一個新藥。從上世紀90年代起,以青蒿素類為主的復合療法作為治療瘧疾的首選方案被全球瘧疾流行地區所廣泛使用。據WHO《2015年世界瘧疾報告》,由于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從2000年到2015年瘧疾發病率、死亡率分別下降37%和60%,挽救了大約590萬名兒童的生命。發現雙氫青蒿素:屠呦呦于1973年首創青蒿素還原衍生物—雙氫青蒿,創制出臨床藥效高于青蒿素10倍,又復燃率低至1.95%的新一代抗瘧藥。在此基礎上,又設計了雙氫青蒿素與咯萘啶組成的復方——復方雙氫青蒿素,經驗證確認二藥具顯著協同增效作用,增效指數為7.6,用于解決多重抗藥性惡性瘧蔓延效果良好。擴展藥效至免疫領域:屠呦呦團隊還發現雙氫青蒿素對治療具有高變異性的紅斑狼瘡效果獨特,相關臨床試驗申請已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物臨床試驗批準。
人才培養
屠呦呦1980年被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已培養多名碩士、博士生。為支持北京大學教育事業發展、培養優秀醫藥衛生人才,她在2016年12月25日簽署捐資100萬設立北京大學屠呦呦醫藥人才獎勵基金。
人物影響諾貝爾獎
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這也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最高獎項。李克強總理致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祝賀屠呦呦獲獎,李克強在賀信中說,長期以來,中國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包括醫學研究人員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攀高峰,取得許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是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體現,充分展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希望廣大科研人員認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瞄準科技前沿,奮力攻克難題,為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發出賀詞。賀詞說,屠呦呦的獲獎,表明了中醫藥對維護人類健康的深刻意義,展現了中國科學家的學術精神和創新能力。全國婦聯致信屠呦呦,祝賀她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國婦聯在賀信中表示,欣聞屠呦呦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光榮,更是全體中國女性的驕傲,全國婦聯代表全國億萬婦女,向她致以熱烈的祝賀和崇高的敬意。
屠呦呦班
中國中醫科學院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開展“高層次中醫人才培養試點專項”,開設九年聯合培養、本博連讀中醫學“屠呦呦班”,于2020年起開始招生。計劃招生15人,在北京、山東、山西、河南、浙江5個省市各招收3名學生。
個人生活
屠呦呦的父系出自浙甬上屠氏,母親姚仲禾出自慈溪姚氏。屠氏在明代治《易經》和《詩經》,而屠呦呦的名字也出自詩經。屠呦呦外公姚傳駒,曾任民國財政部司長、東北三省中國銀行行長等職。其舅舅姚慶三也是中國早期知名經濟學家。屠呦呦老公:屠呦呦丈夫是李廷釗。倆人是寧波效實中學的同學。李廷釗曾在馬鞍山鋼鐵廠、北京鋼鐵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和國家冶金部等單位工作。1963年,倆人在北京舉行婚禮,婚后,育有兩個女兒。
屠呦呦女兒:屠呦呦小女兒叫李軍、屠呦呦大女兒叫李敏。
屠呦呦怎么讀:tú yōu yō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