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潤身(1923年7月31日-2020年3月24日),男,漢族,中共黨員,石家莊平山人。作家、編劇。 1944年開始發表作品,1945年獲晉察冀邊區優秀劇作一等獎,194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52年參與電影《白毛女》編劇工作,1957年獲文化部優秀編劇一等獎,1982年、1984年獲天津市魯迅文學獎,1986年獲全國金盾文學獎一等獎。曾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黨代會代表,天津市第七屆、第八屆政協委員,原中國作家協會天津分會副主席,離休干部。 2020年3月24日22時27分,楊潤身因病醫治無效,在天津逝世,享年97歲。
他的作品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他的父親是楊白勞式的窮苦農民,家中幾乎一貧如洗。在楊潤身童年的記憶中,過年的時候,從未吃過餃子,沉重的債務壓得一家人整年喘不過氣來,嫂子還因為貧困而抱著一歲的孩子跳了井。這種經歷,使楊潤身從小就對革命充滿了向往。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村里來了八路軍,只有14歲的楊潤身穿著母親的一件大花襖,毅然地跟著隊伍走了。他在戰火中接受了洗禮,第二年即于火線加國共產黨。
在晉察冀邊區,有些文藝細胞的楊潤身以百倍的熱情投入了工作,他時常登臺演出,先后創作并導演了《炕頭會》《圍困堡壘》《交公糧》等街頭劇和舞臺劇40余部,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在群眾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本人也被邊區政府授予了“鄉村文藝旗幟”的稱號。幾年后,楊潤身調任區委宣傳委員,此后又到著名作家丁玲主持的中央文學研究所學習了三年。這段寶貴的創作經驗和生活積累,為他日后參與創作電影《白毛女》打下了堅。
天津解放后,楊潤身成為首批進城的專業作家,不久,他便作為主要編劇,參與了電影《白毛女》的劇本創作。這部電影1950年開始由東北電影制片廠拍攝,1951年公映后,喜兒、楊白勞、大春以及黃世仁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同年,影片就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辦的第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得特別榮譽獎,1956年,又榮獲文化部優秀電影劇本一等獎。這之后,楊潤身一鼓作氣寫出了電影劇本《探親記》《姜喜喜》等,然而不幸的是,正在他的創作噴發期,電影《探親記》被江青點名,接著便被當成“大毒草”受到批判,楊潤身也因此而遭到迫害,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筆。
1968年,“文化大革命”的風暴席卷著中國大地。一天,“旗手”江青在北京空政禮堂陰陽怪氣地說,《探親記》是修到家了……從此,紅小鬼楊潤身成了修正主義鼓吹手,先是遭輪番批斗,再被拳腳相加,最后被罰去放羊。
《探親記》是楊潤身繼《白毛女》之后創作的又一部電影。該影片謳歌了人民戰爭的偉力,謳歌了戰友之間的真情。楊潤身萬萬沒有想到,它竟給自己帶來了滅頂之災。
不過性格開朗、堅毅的楊潤身并沒有意志消沉,他一直在笑,笑魑魅魍魎們荒唐———把《探親記》說成是“大毒草”,把《探親記》的稿酬5000元交了黨費后拿到的收據說成是反革命的證據;笑自己僅在正式小學念書一年有余,就躋身文學、影視圈,到底算臭老幾?笑到深處,禁不住領著羊群唱起來:“說胡扯、道胡謅,大年初一立了秋。小貓生了大耗子,鴨子他爸是母猴。惡狼騎羊去趕集,碰上兔子的四個舅,四個舅是哪四位?蒼蠅、跳蚤、馬蜂和泥鰍……”
1978年當我前去天津營口道楊潤身的寓所看望劫后幸存的他時,他的住處很零亂,桌上滿是書籍、稿紙。他對我說:“我正在尋找失去的創作感覺,我的筆丟了,要到故鄉,革命老區平山縣去找……”當時聽了我不究其理,但嗣后,我就很難再見到他了。原來,他回到了故鄉平山縣,掛職縣委常委,連老伴都跟他去了。為了鐘愛的鄉親,為了鐘愛的文學,楊潤身離開了燈紅酒綠的大都市,心甘情愿與農民兄弟廝守一起,在革命老區汲取“創作”。十多年間,300萬字的文學作品如汩汩清泉在他的筆下流出,長篇小說《風雨柿子嶺》《九莊奇聞》《白求恩的女兒》《白毛女和她的兒孫》《天堂里的凡人》《魔鬼的鎖鏈》,中篇小說《失落的“無價之寶”》《實在王的悲歡》,散文集《每當我走過》等都給予讀者豐富的精神食糧。
粉碎“四人幫”之后,楊潤身重新歸隊,并在天津市第二次作家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市作協副主席。可此時的楊潤身已經找不到創作的感覺了。有一度,他曾很苦惱,他說,我的筆丟了,可我不怕,毛主席說過,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我要到我的故鄉平山去找回我的筆!
1978年底,楊潤身不顧體弱多病,離開安逸的天津,回到了當時條件還十分艱苦的革命老區平山。掛職縣委常委的楊潤身給自己“約法三章”:一是不享受常委待遇;二是小車不坐、送禮不收、私事不辦;三是不吃請,下鄉吃飯按規定付錢。掛職20余年來,他一直按著三條約法去做,經常深入到偏僻的鄉村住在農戶家里,與農民同吃同住,喜農民所喜,憂農民所憂,為他們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鄉親們說,老楊沒變,他還是老八路!而對那搞腐敗的干部,楊老則深惡痛絕,他以高度的責任感,兩次向中紀委反映情況,為黨的廉政建設盡職盡責。
1991年9月21日,江澤民同志在視察西柏坡時,楊潤身作為天津作家,與省委領導一同受到了江澤民同志的接見,江澤民同志對楊潤身說,《白毛女》是一部好作品,生命力很長,你一直在平山體驗生活,沒有忘記家鄉和人民,這很好,作家就應該扎根在人民生活的土壤里,才能寫出好作品。楊潤身說,我是農民的兒子,不會忘本的。次年,楊潤身作為天津文藝界的代表,光榮地出席了黨的十四大。
在平山這些年,楊潤身從生活中汲取了大量鮮活的創作素材,一部又一部作品從他的筆端流淌出來,僅反映農村改革的長篇小說就有《風雨柿子嶺》《九莊奇聞》《白毛女和她的兒孫》《天堂里的凡人》《魔鬼的鎖鏈》等7部,另外還有中篇小說《失落的“無價之寶”》《實在王的悲歡》和散文集《每當我走過》等,計300余萬字,迎來了創作的又一個高峰。同時,他在青年作家的培養上也傾注了大量心血,對他們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熱情的贊揚,鼓勵他們堅持走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