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靈(1909年2月15日—2000年6月19日 ),原名高季琳,筆名朱梵、宋約。原籍浙江省紹興市斗門鎮,生于廣州。1932年6月參加革命。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第二屆民進中央理事,民進中央常委 ,中國電影理論家、劇作家、評論家。2000年6月19日,病逝于上海,享年91歲。
他的作品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柯靈因家境貧寒,小學畢業后即輟學。
民國十三年(1924年),他到小學當老師。
民國十五年(1926年),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婦女雜志》發表第一篇作品——敘事詩《織布的女人》而步入文壇。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在潯陽當小學校長。曾在《越鐸日報》發表散文,后向上海《兒童世界》等雜志投稿,被譽為少年才子。
民國二十年(1931年)來到上海,先后在明星、聯華影片公司任廠務秘書、宣傳主任,金星影片公司編劇部主任,文化影片公司編劇,主編《明星半月刊》,在雜志上發表了大量反映社會現實的雜文。抗戰爆發后,任《救亡日報》編委,主編《文匯報》副刊《世紀風》、《民族呼聲》等刊物,刊載了史沫特萊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紅軍在前進》,雜文《暴力的背后》,宣傳抗戰,《世紀風》鮮明的政治立場,使之成為孤島上海一座文學堡壘,團結了進步作家,受到日偽的脅迫,因此于1939年5月被迫停刊。
民國三十年(1941年),與師陀合作根據高爾基的話劇《底層》改編成話劇劇本《夜店》(后改編成電影),有廣泛影響。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7月,柯靈編輯《萬象》,至1945年6月停刊(本年僅出這一期),前后共43期,另有號外一期,幾乎貫穿了上海淪陷的整個時期。均為25開本,每期約240頁。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及1945年夏,柯靈兩次被日本憲兵逮捕,后經營救脫險,撤到后方。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到香港《文匯報》工作,擔任副社長兼副總編輯。
1949年,回到上海,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文匯報》副社長兼副總編、上海電影劇本創作所所長、上海電影藝術研究所所長、《大眾電影》主編、上海作協書記處書記、上海影協常務副主席等職。1949年4月到北平,參加第一次全國文代會。
1954年起,歷任全國政協第二、三、四、五屆委員,第六、七屆常務委員。
文革后,柯靈繼續從事政協工作。
1995年又獲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頒發的敬慰獎、第三屆上海文學藝術杰出貢獻獎、香港文學藝術金龍獎等。
2000年6月19日,柯靈病逝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