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化寺位于懷鎮南里許的東山腳下。它背靠青山,面臨清水河,環境清幽怡人。 五臺山建造較早的寺院,應為顯通寺的前身大孚靈鷲寺;較晚的一座寺廟,當為普化寺。普化寺,初名帝釋宮。明崇禎年間(1628-1644),因這里建有一座玉皇閣,里面供著玉皇...
泛舟禪師塔在山西運城市西北5公里寺北曲村報國寺遺址上。 寺宇早毀,古塔獨存。泛舟為唐代報國寺禪師,圓寂后筑塔祀之。 據塔銘記載,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節度使曲環建造。塔為圓形,通高10米,塔基為圓筒形,由下而上略有收分。
塔身有束腰肱彌...
廣仁寺占地面積三千六百平方米,有殿堂房舍五十余間。全寺有院落三重。一進院落中有鐘樓、鼓樓,主殿為天王殿;第二進院落的主殿為文殊殿,又叫宗喀巴大師殿;第三進院落的主殿叫大佛殿,又叫彌勒殿。這三重院落的兩旁是二層樓房,為接待四方信徒之處所。所以...
大同市博物館成立于1959年,是在原大同古跡保管所和大同市文物陳列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家二級博物館。館址設立在馳名中外的遼金皇家寺院華嚴寺內,占地面積13043平方米,是負責全市國有文物收藏、保管、陳列的專門機構。大同博物館位于華嚴寺院...
長治北站位于山西省長治市北郊馬廠鎮,郵政編碼046021。始建于1960年,離太原站265公里,離新鄉站232公里,太焦線與邯長線交匯口,北臨太原局,東臨北京局,南下隸屬鄭州鐵路局,為鄭州局直管站,車站等級為一等站,是路網上重要的貨運站。
...
老頂山位于長治城東北七公里處,又叫百谷山、五頂山,由從北向南老頂、南頂、玉皇頂、奶奶頂和新頂等五個山峰組成。沿東南方前行,有一“鑒天石”,可以欣賞到“死海微瀾”的景觀。老頂之南,有一山峰聳立,其頂平整,這便是南頂,又稱梳妝臺。南頂之南的一個...
新榮鎮歷史文化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系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分布范圍。古代的新榮是蒙、漢等多民族共融雜居的地方,各民族之間相互學習、相互滲透,地方文化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每逢佳節喜慶之日,大型的晉劇表演、威風鑼鼓、高蹺、秧...
是山西省五臺山北臺頂的一座寺院。北臺頂,亦名葉斗峰,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是五臺山諸峰中的高峰,也是華北地區的較高點,素有『華北屋脊』之稱。靈應寺創建於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門三間,門額懸掛「敕建大臺北頂」巨型匾額。東西兩間,內置石碑各三通,...
“蘇三監獄”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的唯一一座明代形制的監獄,也是現存較早的監獄。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熱忱地寫了《玉堂春落難逢夫》,收入《警世通言》,流傳后世。京劇和許多地方戲曲又編為《蘇三起解...
長治市古代的雕刻藝術在全國雕刻藝術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而沁縣的南涅水石刻造像,更是勝名遠播。南涅水石刻造像館座落在距山西沁縣縣城西南一里多的筆峰山上。該館又名二郎山石刻館,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陳列面積30...
崇慶寺,位于山西省長子縣東南20公里處的紫云山山腰,寺廟東、西、北三面環山,寺址規模不大,坐北向南,寺前青松翠柏簇擁,寺后山峰環聳如屏。全寺由天王殿、千佛殿、臥佛殿、大士殿、地藏殿等殿堂組成一個四合院布局。寺院南側和東側分置關帝殿、給孤長者...
塔院寺,位于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南側。這里,原是五臺山顯通寺的塔院。明代時,重修舍利塔,獨成一寺,因院內有大白塔,起名塔院寺。聳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內的主要標志,寺廟也因塔得名,塔的全稱為釋迦牟尼舍利塔,從建成便簡稱其為舍利塔,或者習慣地稱這...
凈土寺位于應縣東北隅,俗稱北寺。據清代《應州志》載,凈土寺于金代天會二年(公元1124年)僧善祥奉敕創造,距今已有870多年的歷史。該寺的主殿為大雄寶殿,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為金代原物,深廣各三間,長15米,寬12米,平面略成方...
安國寺原名“安吉寺”,位于離石城西7公里的烏崖山谷,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創建于唐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曾為代宗女昌化公主食扈地,代宗以佛牙二賜公主,置于銅塔貯藏,今寺中銅塔樓就是當年供奉佛牙之處。現在王家塔村山梁上有一古石砌臺基,...
殺虎關古稱參合口,唐朝稱白狼關,宋朝稱牙狼關。明朝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從此口出兵征戰,故而起名“殺胡口”。自從明朝隆慶五年,蒙漢“互市”以來,化干戈為玉帛,殺胡堡、得勝堡、新平堡(天鎮)馬市重新開放。...
望仙風景區簡介三潭瀑布風景區位于垣曲縣城東28公里處的歷山鎮境內,現有四級公路可通景區。此地不僅有堯、舜二帝的美麗傳說,而且有奇特優美的山水。...
于清嘉慶初年,是一個不規則形城堡式串聯住宅群。城堡因地布局,順勢而建.鳥瞰東大院,是由三個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組成:中部是兩座主院和北圍院;東北部是俗稱"柏樹院"的小偏院;西南部是大偏院.城堡的四面各開一個堡門.東堡門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東端,...
為五臺山的西臺,位于臺懷鎮西13公里,海拔2773米,臺頂平如掌,面積300余畝。西臺的 形狀,遠望猶如一只翩翩起舞的開屏孔雀。每當明月高照,山泉潺潺,頗有詩情畫意的境界,月墜峰巔之際,恰如懸鏡。在西臺頂上賞月,別具一格。臺頂有座石砌的法雷...
平魯烈士陵園平魯烈士陵園位于平魯區井坪鎮陵園路北,總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該國始建于1964年,竣工于1973年8月,主要是為紀念、陳列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烈士及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犧牲的1366名平魯籍革命烈士而建的,是雁門關外...
神湯都溫泉位于忻州、定襄、原平三縣(市、區)交界處的山西鳳凰山生態植物園景區內,距大運高速公路白村、宏道出口8公里,五臺山飛機場10公里,瑤三線旅游公路從景區穿過。神湯都溫泉在鳳凰山萬畝生態園和河灘濕地環抱之中,該園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
山西省冠山森林公園位于山西省東部的平定縣城關鎮內,距平定縣城4公里。冠山主峰頂狀似冠,故名。
公園總面積709.4公頃,海拔高達1152米,植物種類豐富,有古松、奇樹35株,醫用藥材160余種,危崖峭立,松柏參天,山光水色瑰麗,景色四季宜人...
上安村有2000年的歷史,原名上岸村,因在大禹治水時期,晉陽湖漲潮至此,故名曰上岸村,后人們為圖吉利,將村名改為上安村,村北神堂坡就留有大禹治水的足跡。由于交通方便,上安村一度是民間貿易集散地,史稱“小青龍鎮”,是山西人“走西口”的必經之地...
北齊朔州古城與元末明初朔州城,位于現朔州市朔城區,是山西省現存較早、殘垣保存較完整的古城之一。它雄踞雁門關外內外長城之間,北連內蒙,南控雁門、偏關、寧武三關,有通達忻、代、原平諸縣之道,古為邊陲之要塞,既可應援大同,又能拒防全晉,是歷代兵家...
顯通寺鐘樓前上方,有一條別具一格的通道:沿靈鷲峰小山瘠,從底到頂石臺階疊疊升高,左拐右折。石臺階通向的首座寺院叫圓照寺。該寺古稱普寧寺,明永樂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來華傳教,應沼十大善殿講經論法,深得永樂皇帝的欣賞,敕封其為“圓覺妙應輔國光范...
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靈丘縣新華西街西段。靈丘縣名由此而來。趙武靈王(約前310—前295年),名雍,戰國時趙肅侯之子,趙國的第六代國君。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軍事改革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對于當時和以后中國社會的發展都產生...
賈家莊生態園位于村東北角,這里綠色成蔭、芳草遍地、水秀山清、花香鳥語,是集旅游、健身、娛樂、教育和科研為一體的生態大觀園。生態園原由一片凸凹不平的磚場廢棄地和下濕鹽堿荒灘設制、改建而成。...
位于陽泉市區西南部,距市中心10公里,海拔高度1500米,是抗戰期間聞名中外的“百團大戰” 主戰場之一。公園于1986年4月開始動工修建,1987年落成,占地面積1322534.4平方米(其中百團大戰紀念碑群占地16665平方米)。整個公園...
魏都生態水上樂園是一個由科技及生態采摘為中心的大型水上公園娛樂項目,集農業采摘、科技果蔬園、水上公園、滑雪、滑冰、騎射、垂釣、室內健身養生、會議及休閑度假為一體的農業科技旅游觀光綜合體。...
恒山水庫大壩1958年建,高69米,進入其中可選擇乘游船(據說15元)從恒山水庫到恒山前山。...
在山西太原市東南郊郝莊村南。原名永祚寺,因寺內雙塔高聳,俗呼今名。明萬歷年間高僧佛登奉敕建造。現存寺內主要建筑,全為磚構,大殿及東西配殿形制,用青磚雕以仿木結構建筑,有檐柱、斗拱及瓦檐,雕工洗煉,富麗精巧。 大殿為兩層重檐樓閣式,內置磚雕藻...
云岡石窟陳列館座落于云岡景區西部,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6640平方米。該館于2009年6月開工,2010年9月主體完工,2011年9月底完成布展。陳列館建筑結構形式是剪力墻加大跨度鋼結構屋面,主體用66榀、長40米、重達17噸...
在應縣城東安邊鎮南,天佑五年葬于此地。元朝詩人李俊民游覽李克用墓,賦詩名曰“題李晉王墓”:雄名凜凜振沙陀,為國功深奈老何。多少三垂岡上恨,伶人哪進百年歌...
大云院距平順縣城23公里處的實會村,在古代叫新豐村。這里山青水秀、景色迷人,是人們游覽觀光的好地方。大云院始建于五代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初名“仙巖寺”。大福五年建大佛殿。后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建寺外七寶塔。塔造形精巧,雕刻細膩...
黃河鐵牛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門外,黃河東岸的蒲津渡。1998年8月由永濟市博物館在蒲津渡遺址上發掘出的。出土鐵牛有四尊、鐵人四個、兩座鐵山、一組七星鐵柱和三個土石夯堆。黃河鐵牛的出土,是建國以來我國首次發現黃河古渡口遺址,四尊鐵牛也是...
柳氏民居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于沁水歷山舜王坪自然風景區腹地。柳氏民居為陜西華昌府通判祖籍沁水的柳遇春的故居,創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院中一石牌坊迎風板上尚存有楷書題跡:“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冬十月立”。從現存民居建筑形制...
曲回寺石佛冢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城南75公里三樓鄉曲回寺村,建于唐代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是大禪師慧感奉詔創造。曲回寺附近,山崗、山腳、臺地溝岔等地方,散布有墓丘狀的石像冢。
石像冢的形制均為石塊砌壘,上以長條石封頂,再以沙石土掩...
白胎寺又名普代寺。在山西新絳縣城西北20公里光馬村西側。創建年代不詳,重修于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金大定明昌間重建,元至正五年(1355年)局部重葺,明、清 兩代又予補修,現存主要建筑有法藏閣、垛樓、釋迦殿、后大殿、兩廂配殿等。法藏...
大同土林位于大同縣杜莊村, 乘車從市區沿同渾公路往南行駛約20多公里即到,土林與石林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風雨的塑造下,時時在發生著變化,但其整個土林的神韻依然,絲毫不影響其美感度,當地人稱土林為“石板溝”。...
三圣寺位于山西省繁峙縣砂河鎮西沿口村北。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筑為金代建筑。清同治十年遷建現址。寺院座北向南,一進二院,寺共有殿堂禪房30余間。前院有南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
前后院之間建有舞臺一座,另有一處臺基,南北兩個舞臺,中間用隔板...
岢嵐自古就是從太原到雁門關及內蒙古、陜北的交通要道,是保衛太原城的屏障。 為了抵御外來入侵,戰國時趙武靈王筑云中、雁門、代郡長城,并設置了軍事要塞,其遺跡至今尚存。隋朝年間,隋文帝曾沿用北齊長城舊跡筑長城,后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