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化寺位于懷鎮南里許的東山腳下。它背靠青山,面臨清水河,環境清幽怡人。五臺山建造較早的寺院,應為顯通寺的前身大孚靈鷲寺;較晚的一座寺廟,當為普化寺。普化寺,初名帝釋宮。明崇禎年間(1628-1644),因這里建有一座玉皇閣,里面供著玉皇大帝,所以又有玉皇廟之稱。現在建筑是民國十四年(1925)在玉皇廟的廢墟上重建的。普化寺的照壁用石與磚砌成,是五臺山寺院中較長的照壁,正中嵌石刻“福祿壽三星”圖案,兩邊是“文五別子”和“番溪求賢”,背面雕有觀音、善財和龍女,并有花草作陪襯。這些石雕十分出色,可與龍泉寺照壁相婢美,是五臺山磚石建筑中的杰作之一。從照壁后側的南門入院,迎面是天王殿,殿門的門楣上懸著“普化寺”三個字。兩側掛著對聯:“皈依三寶極樂地,遵守五戒未來天。”殿門兩側墻上除“法輪常轉”四個大字外,磚石雕刻舉目都是,仔細一看,有孫悟空大鬧芭蕉洞、盤絲洞、無底洞、琵琶洞故事,還有石雕牧童吹笛、羊倌放羊、牧人趕像、老人騎驢過橋等,可以稱得上是近代雕刻藝術佳作。這些磚石雕刻是民國年間南山寺普濟和尚的弟子募化修建的,所以石雕內容與南山寺的一樣,染上了儒教、道教的色彩。天王殿內的雕工也一樣精細,例如木雕彌勒佛龕,龕柱上雕有盤龍,稱為“木雕盤龍柱”,可以將它左右旋轉,令人嘆為觀止。此外,殿內正面還坐著彌勒佛,在彌勒佛背后是韋馱天神。與其它寺院的天王殿設置略有不同之處是,此殿有“
- 景點介紹
景點推薦
-
菩薩頂
菩薩頂在五臺山靈鷲峰上,相傳是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亦稱文殊寺。創建于北魏,歷代重修。現存建筑多建于清代,建筑形制、手法及雕刻藝術,多參照皇宮。這里也是每年農歷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的黃教法會主場地,選擇這一時間登山,可以看到喇嘛們“鎮魔”...
-
掛月峰
為五臺山的西臺,位于臺懷鎮西13公里,海拔2773米,臺頂平如掌,面積300余畝。西臺的 形狀,遠望猶如一只翩翩起舞的開屏孔雀。每當明月高照,山泉潺潺,頗有詩情畫意的境界,月墜峰巔之際,恰如懸鏡。在西臺頂上賞月,別具一格。臺頂有座石砌的法雷...
-
繁峙縣三圣寺
三圣寺位于山西省繁峙縣砂河鎮西沿口村北。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筑為金代建筑。清同治十年遷建現址。寺院座北向南,一進二院,寺共有殿堂禪房30余間。前院有南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 前后院之間建有舞臺一座,另有一處臺基,南北兩個舞臺,中間用隔板...
-
靜樂天柱山景區
靜樂縣天柱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城南1公里處。山形俊秀,古木參天,山前碾河如帶,汾水似錦,天柱山聳立在汾碾交流之處。山間泉水清澈見底,風日清河柳帶煙,峻崛高處出龍泉(稱其天柱龍泉),銀河誰識源頭遠,疑是山中別有天。傳說王母娘娘赴南海時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