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亞總面積約11.10萬平方公里,位于歐洲巴爾干半島東南部。北與羅馬尼亞隔多瑙河相望,西與塞爾維亞、馬其頓相鄰,南與希臘、土耳其接壤,東臨黑海,海岸線長378公里。全境70%為山地和丘陵,巴爾干山脈橫貫中部,以北為廣闊的多瑙河平原,以南為羅多彼山地和馬里查河谷低地。北部屬大陸性氣候,南部屬地中海式氣候,自然條件優越,森林覆蓋率約30%。
保加利亞概況
保加利亞,全稱為保加利亞共和國,面積111001.9平方公里(包括河界水域)。位于歐洲巴爾干半島東南部。北界羅馬尼亞,南接土耳其和希臘,西鄰塞爾維亞和黑山(南斯拉夫)和馬其頓,東瀕黑海。海岸線長378公里。全境70%為山地和丘陵。巴爾干山脈橫貫中部,以北為廣闊的多瑙河平原,以南為羅多彼山地和馬里查河谷低地。主要山脈還有里拉山脈(主峰穆薩拉峰海拔2925米,為巴爾干半島最高峰)。多瑙河和馬里查河為主要河流。北部屬大陸性氣候,南部屬地中海式氣候。平均氣溫1月-2-2℃,7月23-25℃。年平均降水量平原450毫米,山區1300毫米。自然條件優越,擁有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種地形,湖泊、河流縱橫,森林覆蓋率約30%。
保加利亞全國分為28個大區和254個鄉。
保加利亞人的祖先是從中亞遷來的古保加利亞人,公元395年并入拜占庭帝國。681年,斯拉夫人、古保加利亞人和色雷斯人在漢阿斯巴魯赫的領導下,戰勝了拜占庭的軍隊,在多瑙河流域建立斯拉夫保加利亞王國(史稱第一保加利亞王國)。1018年再次被拜占庭侵占。1185年保加利亞人起義,建立第二保加利亞王國。1396年被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侵占。1877年俄土戰爭結束后,保加利亞擺脫土耳其的統治獲得獨立,曾一度實現統一。但由于因戰爭而精疲力盡的俄國無法頂住英、德、奧匈帝國等西方列強的壓力,根據1878年7月13日簽訂的《柏林條約》,保加利亞被一分為三:北部的保加利亞公國、南部的東魯米利亞和馬其頓。1885年保加利亞又實現了南北統一。保加利亞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為戰敗國。1944年推翻了法西斯政權,成立了祖國陣線政府。1946年9月宣布廢除君主政體,同年9月15日宣布成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1990年改國名為保加利亞共和國。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5:3。由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自上而下分別為白、綠、紅三色。白色象征人民熱愛和平與自由,綠色象征農業和國家的主要財富,紅色象征勇士的鮮血。白、紅兩色是古老的波希米亞王國的傳統色。
保加利亞人口772萬(截至2005年底)。保加利亞族占85%、土耳其族占10%,其余為吉普賽人等。保加利亞語(屬斯拉夫語系)為官方語言和通用語言,土耳其語為主要少數民族語言。居民大多信奉東正教,少數人信奉伊斯蘭教。
保加利亞自然資源貧乏。主要礦藏有煤、鉛、鋅、銅、鐵、鈾、錳、鉻、礦鹽和少量石油。森林面積388萬公頃,占全國總面積的約35%。保在歷史上是一個農業國,主要農產品有谷物、煙草、蔬菜等。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尤以酸奶、葡萄酒釀造技術著名。主要工業部門有冶金、機械制造、化工、電機和電子、食品和輕紡等。1989年底保逐步向市場經濟過渡,在平等的條件下發展包括私有制在內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優先發展農業、輕工業、旅游和服務業。外貿在保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進口產品是能源、化工、電子等產品,出口產品主要是輕工產品、化工、食品、機械、有色金屬等。旅游業比較發達。
保加利亞主要城市
索非亞: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Sofia)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于保加利亞中西部,地處四面環山的索非亞盆地內。城市跨伊斯克爾河及其支流,面積167平方公里,人口近120萬。索非亞古時名塞迪卡、斯雷德茨等,14世紀開始因圣索非亞教堂而最后定名為索非亞。1879年索非亞被定為首都。1908年保加利亞脫離奧斯曼帝國宣布獨立,索非亞成為獨立的保加利亞首都。
索非亞是一個風景迷人的旅游勝地,是聞名世界的花園城市。它的街道、廣場、住宅區掩映在一片蔥綠之中,市區有多處林蔭大道、草坪和花園。建筑物大都為白色或淺黃色,與繽紛的花木相映,顯得格外恬靜潔雅。街道上有許多花店、花攤,市民們普遍喜歡種花和贈花,最受歡迎的是經久不謝的石竹花、郁金香和紅玫瑰。從索非亞廣場沿寬廣的、用陶瓷磚鋪成的俄羅斯林蔭大道前行到鷹橋,在這不到一公里的路上,就有4座美麗的花園。
索非亞在被奧斯曼帝國占領期間,城市受到很大破壞,古建筑物中只有兩座基督教早期建筑──公元2世紀建造的圣喬治教堂和4世紀初建造的圣索非亞教堂留存下來。市中心廣場有季米特洛夫陵墓、政府大廈、民族畫廊,幾乎所有的大街都從中心廣場分支出去。廣場附近有革命博物館、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教堂等。教堂旁邊是保加利亞著名作家瓦佐夫陵墓,墓前立有他的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