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韋面積39萬余平方公里,位于非洲東南部,是一個內陸國家,東鄰莫桑比克,南接南非,西和西北與博茨瓦納、贊比亞相連。大部分是高原地形,平均海拔1000余米,分高草原、中草原和低草原3種地形。東部伊尼揚加尼山海拔2592米,為全國最高點,主要河流有贊比西河和林波波河,分別為同贊比亞和南非的界河。
津巴布韋概況
津巴布韋,全稱為津巴布韋共和國,國土面積39萬余平方公里。津巴布韋位于非洲東南部,是一個內陸國家。東鄰莫桑比克,南接南非,西和西北與博茨瓦納、贊比亞相連。大部分是高原地形,平均海拔1000余米。分高草原、中草原和低草原3種地形。東部伊尼揚加尼山海拔2592米,為全國最高點。主要河流有贊比西河和林波波河,分別為同贊比亞和南非的界河。熱帶草原氣候,年均氣溫22℃,10月份溫度最高,達32℃,7月份溫度最低,約13~17℃。
全國分為8個省,下設55個區,14個市鎮。8省名稱為:西馬紹納蘭、中馬紹納蘭、東馬紹納蘭、馬尼卡、中部、馬旬戈、北馬塔貝萊蘭、南馬塔貝萊蘭。
津巴布韋是烙著非洲歷史強烈印記的南部非洲古國。公元1100年前后開始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3世紀卡倫加人建立莫諾莫塔帕王國,15世紀初王國達到鼎盛時期。1890年,津巴布韋淪為英國殖民地,1895年英國以殖民主義者羅得斯的名字命名為南羅得西亞。1923年英國政府接管該地,給予“自治領地”地位。1964年,南羅得西亞的史密斯白人政權把國名改稱羅得西亞,并于1965年片面宣布“獨立”,1970年改名為“羅得西亞共和國”。1979年5月改國名為“津巴布韋(羅得西亞)共和國”。由于國內外強烈反對,未獲得國際承認。1980年4月18日獨立,定國名為津巴布韋共和國。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靠旗桿一側為帶黑邊的白色等腰三角形,正中一顆紅色五角星,星內有一只津巴布韋鳥,白色象征和平,五角星代表國家和民族的良好愿望,津巴布韋鳥是該國特有的標志,也是津巴布韋和非洲國家古老文明的象征;右側為七道平行橫條,黑色居中,向上下兩邊依次均為紅、黃、綠色。黑色代表占人口多數的黑人,紅色象征人民為爭取獨立而灑的鮮血,黃色象征礦產資源,綠色代表國家的農業。
津巴布韋人口1310萬。黑人占人口的97. 6%,主要有紹納族(占79%)和恩德貝萊族(占17%),白人占0.5%,亞裔約占0.41%。英語、紹納語和恩德貝萊語同為官方語言。40%的人口信奉原始宗教,58%的人信奉基督教,1%信奉伊斯蘭教。
津巴布韋自然資源豐富,工農業基礎較好。工業制成品向周邊國家出口,正常年景糧食自給有余,為世界第三大煙草出口國,經濟發展水平在南部非洲地區僅次于南非,制造業、礦業和農業為國民經濟的三大支柱。私有企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0%。
工業門類主要有金屬和金屬加工(占總產值25%)、食品加工(15%)、石油化工(13%)、飲料和卷煙(11%)、紡織(10%)、服裝(8%)、造紙和印刷(6%)等。農牧業主要生產玉米、煙草、棉花、花卉、甘蔗和茶葉等,畜牧業以養牛為主。耕地面積3328萬公頃,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67%,不僅糧食自給有余,享有南部非洲“糧倉”的美譽。津已成為非洲主要糧食出口國、世界主要烤煙出口國和歐洲鮮花市場的第四大供應商,農產品出口約占全國出口收入的三分之一。
津巴布韋旅游業發展快速,成為津主要創匯部門。著名風景點為維多利亞瀑布,還有26個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
津巴布韋主要城市
哈拉雷: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 (Harare) 位于津巴布韋東北部高原,海拔1400米以上。建于1890年。初為英國殖民者侵占馬紹納蘭而建的城堡,并以英國前首相索爾茲伯里勛爵的名字命名。1935年起,重新修建,逐步形成如今的現代化城市。1982年4月18日,津巴布韋政府決定把索爾茲伯里改名為哈拉雷。在肖納語中,哈拉雷有“不眠之城”的意思。相傳,此名是由一酋長的名字轉化而來。他一直保持警惕,從不睡覺,富有斗智克敵的氣概。
哈拉雷氣候宜人,終年草木蔥郁,百花盛開。市內街道縱橫交錯,形成無數個“井”字。林蔭大道寬闊整潔而幽靜,多公園、花園,其中有名的索爾茲伯里公園中有模擬“維多利亞大瀑布”的人工瀑布,奔騰澎湃,一瀉而下。
哈拉雷市內有維多利亞博物館,內藏有早年土著人的繪畫以及從“大津巴布韋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另外還有大教堂、大學、魯法羅體育場和美術館等。林木蒼翠的科彼山座落在市區西部,1980年4月,當時的總理穆加貝曾親自在此點燃了長明火炬,悼念為獨立自由而英勇犧牲的戰士。從山頂上可以眺望哈拉雷全景。城西南30公里處是國家公園,那里叢林密布,湖水澄碧,是游泳、泛舟和觀賞非洲動植物的良好場所。市東南郊和西郊是工業區,也是世界最大的煙草集散市場之一。這里的市郊,本地人稱為“戈瓦”,意思是“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