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臺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臺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概況
臺灣省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臺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臺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臺灣省包括臺灣本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澎湖列島64個島嶼,其中臺灣本島面積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稱的臺灣地區通常還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總面積為36006平方公里。
臺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占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臺灣山系與臺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臥于臺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臺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臺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臺東縱谷平原,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臺灣島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臺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臺風暴雨。北回歸線穿過臺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
在行政區劃上,臺灣分為2個直轄市(一級)、臺灣省(一級)中的18個縣(二級)、5個省轄市(二級)。
截止2006年12月底,臺灣省人口為2279萬多人,加金門、馬祖人口,總數為2287萬多人;人口年增長率約為0.47%。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東部人口僅占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為568.83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臺北市的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1萬人。臺灣居民中,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占2%,約38萬人。根據語言、風俗的不同,臺灣少數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曹、雅美和賽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大多數臺灣人有宗教信仰,主要的宗教包括了佛教、道教、基督教(含羅馬天主教),以及為數最多的臺灣民間信仰(諸如媽祖、王爺、各式神壇、乩童),也有不少新興宗教,諸如一貫道等。
臺灣省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制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臺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寶島名勝有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臺南赤嵌樓、北港媽祖廟等。
主要城市
臺北:臺北市位于臺灣島北部,臺北盆地的中央,四周與臺北縣挨著。全市面積272平方公里,人口為244萬。是全臺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中心,為臺灣第一大城市。公元1875年(清光緒元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在此建立了臺北府,統管臺灣行政,從此就有“臺北”之名。1885年,清朝政府在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將臺北定為省會。
臺北市是臺灣的工商業中心,全島規模最大的公司、企業、銀行、商店都把他們的總部設在這里。以臺北市為中心,包括臺北縣、桃園縣和基隆市,形成了臺灣最大的工業生產區和商業區。
臺北市是臺灣北部的游覽中心,除陽明山、北投風景區外,還有省內最大、建成最早占地8.9萬平方米的臺北公園和規模最大的木柵運物園。此外,由私人經營的榮星花園規模也相當可觀。劍潭、北安、福壽、雙溪等公園,也都是游覽的好地方。臺北市名勝古跡頗多,其中臺北城門、龍山寺、保安宮、孔廟、指南宮、圓山文化遺址等處,均為風景優美,適宜游覽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