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聽說讀寫拔高長線班的老師周曉麗。最近我們長線一級的小伙伴終于學完了時態的內容,并展開了對于傳說中的被動語態這么一個知識點的學習。不可否認,小伙伴們在做主被動變換題目時均表示毫無壓力,尤其是對最常見的六種時態的被動結構的掌握,可以說如數家珍。但是一做起被動語態的翻譯題,教室的氣氛瞬間就凝重了,似乎有無數條黑線在教室里飄來飄去,一個個幽怨的小眼神兒巴巴的盯著我苦笑,對著黑板都能感覺到背后直穿而來的涼意。您可能覺得栗子夸張了,是什么樣的句子竟讓大家變得如此幽怨呢?
其實還真不難,只不過是我們漢語的用語習慣和英語的用語習慣不同,所以很多句子都不能夠只看字面意思然后逐字逐句的生造。以下是我們的部分練習題,大家一起來看一下吧:
1. 他的新書下個月出版。(publish)
2. 今天的會議取消了。(cancel)
3. 你要的書已經準備好了。(prepare)
4. Tom的鞋已經穿爛了。(wear out)
5. 我生來就是個美女。(bear)
6. 等你的作業寫完,你就可以出去了。(finish)
細心的人可能一眼就發現了這六個句子根本連一個“被”字都沒有,甚至連同義的“為……所”“由……”等詞都沒有,怎么能讓大家用被動語態去翻譯呢?我們班的小伙伴也是這么認為的,所以很多人都寫成了主動的句子。要想弄清楚問題所在,就要從被動語態的用法看起了。
首先,我相信大家對以下說法肯定都不陌生:當句子的主語是動作的發出者時(即主語做出的動作),用主動;當句子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時(即動作發生在了主語上),用被動。比如:
The woman eats hot dogs every day.
這個女人每天都吃熱狗。
主語the woman發出的eat的動作,所以是主動。
The tree was cut down by the workers yesterday.
那棵樹昨天被工人砍倒了。
主語the tree是cut的承受者,所以是被動。
然后大家就可以思考一下為什么會有被動語態的存在了。設想一下,如果我們不知道一個動作是誰發出的,怎么寫出主動的句子呢?或者溝通的雙方都知道動作是誰發出的時候,完全不需要再去強調,是否還需要用主動,去強調動作的發出者呢?這樣說,可能比較抽象。大家再看一眼我們上面的六個句子。
前三個句子我們根本不知道“他的新書”是誰出版的,“今天的會議”是誰取消的,“你要的書”是誰準備的,所以這時候很難寫出主動的句子,我們不能臆造一個句子的發出者,就只能用被動了。另外這三個句子的主語其實全都是后面動詞的承受者,必須用被動。只不過我們漢語用語上多用主動,所以大家看到的句子沒有“被”字。那么前三個句子的翻譯應該是:
1. His new book will be published next month.
2. Today’s meeting has been cancelled.
3. The book you need has been well prepared.
再看后三個句子,通常情況下,“Tom的鞋子”自然是由Tom穿的,“我”只能是我媽媽生的,“你的作業”自然是你去寫的,所以根本沒必要強調動作是誰發出來的,這時候再用主動就會很多余、累贅。再看句子主語和動作的關系,三個主語“Tom的鞋子”“我”“你的作業”分別時動詞“穿”“生”和“寫”的承受者,所以也只能用被動了。因此后三個句子的正確翻譯應該是:
4. Tom’s shoes have been worn out.
5. I was born a beauty.
6. When your homework is finished, you may go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