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翻譯及注釋
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懷趙丞相經始
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誰來照影,臥龍山下。煙雨偏宜晴更好,約略西施未嫁。待細把江山圖畫。千頃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馬。中有句,浩難寫。
譯文:微風吹動著茂盛的莊稼,掀起了一道道翠綠的波浪,像海水一般地吞食了大片平原的土地。趙丞相以挽天河的力量,馴服了河水,乖乖的在臥龍山下流過;河水晶瑩見底,像一面平平的鏡子,有誰來照照影子呢?西湖真是美麗,煙雨濛籠的時候,給人以幽雅適意的感覺;清朗的天氣,更給人以心曠神怡的享受。西湖你好像當年西施未嫁的妙齡女郎,那么叫人心醉神迷。可惜,在此以前這個地方卻荒蕪的不成樣子,只有等待著趙丞相把這片江山仔細地圖謀描繪。在水光里有千頃那么大的石頭,像長江里瞿塘峽里的滟滪堆,它輕快的像的一匹快馬,又像一葉扁舟順流而下,奔向南湖而去。整治西湖的種種責難,實在難以言明。
注釋:三山:福州城內有越王山、九仙山、烏石山,故郡有三山之名。翠浪吞平野:水稻長勢茂盛,一片翠綠,覆蓋了原野,微風吹來,前伏后起,像波浪一樣。天河:即銀河。西施未嫁:這里是形容西湖像西施沒有出嫁時的美。
詩人例入西湖社。記風流重來手種,綠陰成也。陌上游人夸故國,十里水晶臺榭。更復道橫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問當年魚鳥無存者。堂上燕,又長夏。
譯文:詩人們按照條例加入了西湖詩社。要記住,我們能以在這個景色迷人的西湖享受著飲酒賦詩,歌舞游樂的風流韻事,是因為趙丞相整治西湖的功勞,而且又重來親手栽種柳杉樹,這些樹都已經長成翠綠的濃陰了。在田陌上行走的客人們,夸說著閩中國的故事:在這周圍十幾里的西湖的水面上,王延鈞修建了水晶宮和樓臺水榭,從宮中到西湖,在空中架設了復道,國王、后妃和宮女們整夜的來往不休。宮女們在水晶宮里歌唱著王后陳金鳳譜制的《樂游曲》。所有這些繁華盛況,已經成為過去了。問問當年的魚鳥有沒有生存下來的?沒有了。現在,只有燕子在堂上壘窠筑巢生兒育女,過著漫長的夜天。
注釋:西湖社:詩人們組織的詩社。故國:五代時王審知受梁封為閩王,所據地即福州。后其子鏻更建國稱帝,為其時十國之一。水晶臺榭:《十國春秋》:“閩王延鈞于城西筑水晶宮,與其后陳金鳳采蓮湖中,后制《樂游曲》,宮女倚聲歌之。”粉黛:本為女子的化妝品,這里代指美女。
辛棄疾簡介
唐代·辛棄疾的簡介
![辛棄疾](/d/file/p/265954a6eedae9323d3354a2d5b6ed2d.jpg)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 ? 辛棄疾的詩(79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