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王·恨之極》翻譯及注釋
己未八月二十日夜,夢有人以石研屏見餉者。其色如玉,光潤可愛。中有一牛,磨角作斗狀。云:“湘潭里中有張其姓者,多力善斗,號張難敵。一日,與人搏,偶敗,忿赴河而死。居三日,其家人來視之,浮水上,則牛耳。自后并水之山往往有此石,或得之,里中輒不利。”夢中異之,為作詩數百言,大抵皆取古之怨憤變化異物等事,覺而忘其言。后三日,賦詞以識其異。
注釋:己未: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石研屏:石磨屏。餉:贈。識:記。銷:消滅、消散。
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萇弘事,人道后來,其血三年化為碧。鄭人緩也泣。吾父攻儒助墨。十年夢,沈痛化余,秋柏之間既為實。
譯文:怨恨真是到了極點,而怨恨到了極點就無法消散磨滅。萇弘含恨屈死于蜀,人們常說,他的血三年以后化為了碧玉。鄭國人緩也曾泣涕相告:我的父親攻擊儒家協助墨家造成了我憤而自殺的后果;十年之后我托夢與他,告訴他我的滿腔沉痛之所化,就是我那墳冢上的秋柏早已結出的累累果實。
注釋:萇弘:周之大夫。化碧系傳說,極言其怨憤而忠貞精誠。緩:此指人名。儒、墨:儒家與墨家學派。
相思重相憶。被怨結中腸,潛動精魄。望夫江上巖巖立。嗟一念中變,后期長絕。君看啟母憤所激。又俄傾為石。
譯文:相思相憶至極亦容易轉為怨恨。愁怨結于衷腸,會暗地里牽動精神魂魄,讓人哀毀骨立;你可見那長江邊上傲然矗立的“望夫巖”比比皆是。可嘆還有因一念之差而生出變故以致終身難以挽回的。你看夏啟的生母為怨憤所激,頃刻之間便化成了石頭。
注釋:結中腸:阮籍《詠懷詩》容好結中腸。精氣為物:易.繁赫上。精氟屬物,游魂屬愛。困斗:《左傳宜公十二年》,困段猖同,況圓相乎?山骨:謂石。
難敵,最多力。甚一忿沈淵,精氣為物。依然困斗牛磨角。便影入山骨,至今雕琢。尋思人間,只合化,夢中蝶。?
譯文:張難敵,勇敢而力氣超群。他一氣而沉入深淵,其精氣化物之后,依然作磨角斗牛困斗硯池之中;其身影化入山石里,使得山石至今難以雕琢。仔細想來,人生在世,就像莊周夢中化為蝴蝶一樣的虛幻。
注釋:“難敵”七句:即賦詞序中張難敵化石事。尋思:不斷思索。“尋思”三句:是非難論,人生如夢。莊周夢中化蝶事。
辛棄疾簡介
唐代·辛棄疾的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 ? 辛棄疾的詩(79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