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翻譯及注釋
我行日夜向江海,楓葉蘆花秋興長。
譯文:我日夜兼行向著那遙遠的江海,楓葉蘆花點綴得秋天情趣深長。
注釋:蘆花:蘆絮,蘆葦花軸上密生的白毛。秋興:因秋而起的感懷。
長淮忽迷天遠近,青山久與船低昂。
譯文:淮水縹渺不明,天際忽遠忽近,岸邊的青山隨著船兒低落高漲。
注釋:長淮:寬闊的淮水。低昂:時高時低。
壽州已見白石塔,短棹未轉黃茅岡。
譯文:已能望到壽州那高高的白石塔,小小的船兒還不曾繞過黃茅岡。
注釋:白石塔:潔白石頭砌成的塔。棹:船漿。黃茅岡:泛指長有黃草的山岡。
波平風軟望不到,故人久立煙蒼茫。
譯文:波平風柔仍然看不見老朋友啊,只因他們久立的地方煙云迷茫。
注釋:軟:柔和。故人:指送行人。蒼茫:模糊迷茫的樣子。
蘇軾簡介
唐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 蘇軾的詩(285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