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好·十月初四夜風雨其明日是亡婦生辰》鑒賞
原文
塵滿疏簾素帶飄,真成暗度可憐宵。幾回偷拭青衫淚,忽傍犀奩見翠翹。
惟有恨,轉無聊。五更依舊落花朝。衰楊葉盡絲難盡,冷雨凄風打畫橋。
賞析
上片寫室內,亡妻逝去后的塵簾飄帶、妝奩翠翹等遺痕遺物,由此觸發了對亡妻的深深的悼念,致使通宵不眠,清淚偷彈。“塵滿疏簾素帶飄,真成暗度可憐宵”,夜已深沉,窗簾上落滿塵土,風兒靜靜地吹了進來,只見素帶飄動——這是惟一的“動”,除此之外,世界一片死寂。這個夜晚,難道真的就要這樣傷痛地度過。初四之夜,不但是個“可憐宵”,還要“暗度”,自是凄涼孤寂之意。想納蘭性德和盧氏此時,也正是風流年紀,而本是最當珍重的一個晚上卻只有納蘭性德一人孤單度過了,又該是怎樣一番感觸。“疏簾”“灰塵”“素帶”這幾個意象整體給人營造出來的感覺是:物是人非,人去樓空,往事塵封。“幾回偷拭青衫淚,忽傍犀奩見翠翹”,納蘭性德在這個寂寥的夜晚,好幾次想起妻子,總要偷偷地抹上幾回眼淚。忽然看見妻子的梳妝盒旁邊躺著一支翠翹,更不由得睹物思人。在這個場景里,納蘭性德是一個人夜不能寐。但他不睡,別人未必都陪著他不睡。屋子里只有他一個人沉思往事,所以流淚也就流淚了,犯不上“偷偷地抹去眼淚”,又沒人看,詞中就是虛筆了,“偷”作為一個符號意象,所傳達的一個意思是:情何以堪
下片又擴展到室外,用室外之景進一步烘托出難耐的愁情。“惟有恨,轉無聊。五更依舊落花朝”,夜不能寐,轉眼已是五更天,馬上就要天亮了。“落花朝”即落花時節的早晨。十月初五不是落花時節,五月才是。盧氏之死正在五月。納蘭性德由妻子的生辰想到忌日,“依舊”二字無限悲傷:說到底,妻子也不可能死而復生,失去的便永遠也回不來了,以后的每一天都是一個落花朝呀。“衰楊葉盡絲難盡,冷雨凄風打畫橋”,最后兩句以景語作結,強化了詞人內心的愁苦。室外景象依然,同樣的“落花朝”,同樣的“畫橋”,但卻生死殊途,物是人非了,故而今日只有長恨復長恨,痛苦難消,百無聊賴。
這首悼亡詞寫得尤為低落慘淡,此時的納蘭已經英雄氣短,唯有兒女情長,他失去了一生的紅顏知己,雖然還有很多好友還陪伴在他的身邊,但是妻子是他們所不能代替的,因此納蘭不會再有幸福,他甚至還在這首詞中流露出對人生的厭倦。
納蘭性德簡介
唐代·納蘭性德的簡介
![納蘭性德](/d/file/p/4e5e8b5743eac5f04cd9b2864f2b73f2.jpg)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