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門譯文及注釋
譯文
你家墓道門前長滿酸棗枝,揮動起鐵斧就可以鏟除掉。你這壞了良心的昏庸君啊,全國上下誰不知哪個不曉!知道了你也不肯懸崖勒馬,這些罪孽也不是一天所造!
你家墓道門前長滿酸棗枝,有群夜貓子棲落在枝頭叫。你這壞了良心的奸佞臣啊,聽我們唱起民謠把你警告!唱歸唱你根本不聽這一套,被打倒了才想起咱的忠告!
注釋
墓門:墓道的門。一說陳國城名。
棘:酸棗樹。
斯:析,劈開,砍掉。
夫:這個人,指陳陀。
知而不已:盡管盡人皆知,他卻依然如故。
誰昔:往昔,由來已久。然:這樣。
梅:梅樹。一說梅即棘,梅古文作“槑”,與棘形近,遂致誤。
鸮(xiāo):貓頭鷹,古人認為是惡鳥。萃:集,棲息。
訊:借作“誶”(suì),斥責,告誡。
顧:管,在意。
顛倒:跌倒。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274-275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271-273
墓門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諷刺、斥責品行邪惡的統治者的詩,可能出自于民間歌手。《毛詩序》指出:“《墓門》,刺陳佗也。”陳佗為春秋時代陳文公之子,陳佗在桓公病中殺太子免,桓公死后他又自立為君,陳國大亂,后來蔡國為陳國平亂,終于誅殺陳佗。據《毛詩序》,這首詩就是針對陳佗而發的。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274-275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271-273
墓門鑒賞
由于《毛詩序》中有“陳佗無良師傅,以至于不義,惡加于萬民焉”數語,鄭箋孔疏曲為之說,遂生出了歧義。詩中的“夫”,即彼,猶言那個人,就是指陳佗,但毛傳卻釋為:“夫,傅相也。”鄭箋則云:“陳佗之師傅不善,群臣皆知之,”“國人皆知其(按指師傅)有罪惡而不誅退,終致禍難。”孔疏進一步發揮道:“陳佗亡身不明,由希(稀)睹良師之教,故有此惡……故又戒之云:‘汝之師傅不善,國內之人皆知之矣,何以不退去之乎?’欲其退惡傅就良師也。”經過這樣的曲解,這首詩的矛頭所向就從陳佗轉到了他的師傅身上。孔疏一方面稱陳佗之惡“由其師傅不良,故至于此”,一方面又稱“故作此詩以刺佗”,明顯地不能自圓其說。鄭箋云:“不義者謂弒君而自立。”孔疏謂:“不義之大,莫大于弒君也。……陳佗弒君自立之事也。……陳佗所殺大子免,而謂之弒君者,以免為大子,其父卒,免當代父為君,陳佗殺之而取國,故以弒君言之。”既肯定陳佗為竊國弒君之元兇,罪莫大焉,而又歸咎于師傅之不良,期望陳佗誅退惡師,懸崖勒馬。這種荒謬的倫理邏輯只能暴露出箋疏作者為統治者開脫罪責的意圖,統治者即使有弒逆之行,也要讓別人為之承擔罪責,這或許是溫柔敦厚的詩教使然。胡承珙《毛詩后箋》指出:“若在桓公卒后,則佗已身為大逆,而尚鰓鰓然追咎于其傅之不良,縱罪魁而誅黨惡,無此斷獄之法。”
在宋代興起的獨立解經的疑古風氣中,有些學者已經認識到傳疏的曲解之處。蘇轍在其《詩集傳》中即已指出:“桓公之世,陳人知佗之不臣矣,而桓公不去,以及于亂。是以國人追咎桓公,以為智不及其后,故以《墓門》刺焉。夫,指陳佗也。佗之不良,國人莫不知之;知之而不去,昔者誰為此乎?”姚際恒稱蘇氏“可謂善說此詩矣”(《詩經通論》),吳闿生《詩意會通》也指出《毛詩序》“無良師傅云者”,“與詩‘夫也不良’句初不相蒙,而拘者遂以‘夫’為斥傅相,此陋儒之妄解”,“詩既刺佗,‘夫也不良’自指佗言,豈有以斥師傅之理?子由正之,是矣”。在說詩者中也有不泥定此詩為刺陳佗者,如朱熹《詩集傳》即稱:“所謂‘不良’之人,亦不知其何所指也。”崔述《讀風偶識》也認為“以《墓門》為刺陳佗則絕不類”,“此必別有所刺之人,既失其傳,而序遂強以佗當之耳”。
作為一首政治諷刺詩,此詩僅兩章十二句,短小精悍,四字齊言的詩句斬截頓挫,傳達出指斥告戒的口吻。兩章的開頭以動植物起興,其象征意義耐人尋味,表現出詩人對惡勢力的鄙夷、痛斥,但國家依然壞人當道,多行不義,故每章的四、五兩句以“頂針”手法將詩意推進一層,轉為感嘆,憂國之意可感。此詩可謂在率直指斥中不乏含蓄深沉。
猜你喜歡
二月十二日過新汀屈翁山先生故里,望泣墓亭,吊馬頭嶺,鑄兵殘灶。屈氏子孫出示先生遺像,謹題二首 其一
: 黃節
式閭過里獨彷徨,盡日追尋到此鄉。一族義聲存廢灶,孤臣詞賦痛浮湘。
更誰真意紬詩外,不減春陰過夕陽。我愧長沙能作賦,攝衣來拜道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