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春情譯文及注釋
譯文
桃李溪邊停著一輛畫輪車。鷓鴣發出“行不得也哥哥”的叫聲時,就是倒酒于杯中與情人約會之際。晚照雖然美麗,但它已臨近黃昏的時候。
體發香味留在衣裳上,信物套在手臂上。我倆好比那明沏的溪水浸著芳香的草兒,皎潔的月兒伴著那雪白的云兒。多少時候離去才不致痛苦悲傷。
注釋
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名。
駐畫輪:指停車。畫輪:車之美稱。
倒清尊:指斟酒。
銷魂:梁·江淹《別賦》:“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詩詞曲語詞匯釋》卷五:“銷魂與凝魂,同為出神之義。”此處形容傷感。
參考資料:
1、(宋)蘇軾著;徐培均選注,蘇軾詩詞選,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01,第159頁
2、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編著,蘇軾詞新釋輯評 (下冊),中國書店,,第1123-1125頁
浣溪沙·春情創作背景
此詞約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四月。東坡自杭還朝,途經揚州,已近黃昏。目睹了“珠簾十里卷香風”的揚州,風彩翩翩,詞興大發,作此詞,借以煥發飽經政治風霜的精神青春。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編著,蘇軾詞新釋輯評 (下冊),中國書店,,第1123-1125頁
浣溪沙·春情鑒賞
上片,寫一對情人約會的幽深情景。在桃李溪邊停著一輛“畫輪”,車上下來的男子走進了“桃李”林。兩人約會的地方竟是如此幽靜。鷓鴣喚來女子忙把酒倒向杯中,頻頻舉杯,蜜語陣陣,兩人的綿情竟是如此難舍難分。時間過得太快,不覺“黃昏”來臨。詞人點化運用李商隱《樂游原》中“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句,又描景,又傳情。不過,詞人詞里沒有惋惜人生短暫意,有的是飽含情人的依依戀情。詞人善于從空間與時間的交錯上,景情交融,構建了一幅迷人的春情圖。
月灑桃李林,兩人如人夢,夢醒已分手,神志近迷魂。在經過大刀剪裁之后,詞人把下片之墨直接傾灑在女子內心隱秘的愁情上。曾幾幾何,信誓旦旦;到如今,信物為征。體發上的香氣還留在你的衣裳上,贈給的花巾還留在你的手臂上,愁的是“幾時歸去不銷魂?”多少時候,不知道,只有歸去方能銷魂。這結尾的故意設問句,不僅讓語氣富有變化,而且將女子的癡情深化一步。
全詞通篇寫春景,實際上句句寫戀情。點化名句,不露痕跡,既成為詞篇的不可少的結構成分,又深化了詞篇的思想內涵。情景交融,詞簡意深,為古代文人情歌的上乘之作。
蘇軾簡介
唐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 蘇軾的詩(285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