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下無憂館小樓春盡旅懷二首創作背景
公元1167年(南宋孝宗乾道三年),楊萬里由于張浚的推薦,任臨安府教授。臨安府即今浙江杭州,為南宋首都。“無憂館”則是作者給自己寓所起的名號。南宋時代,最高統治者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楊萬里正是處在這樣的大環境里,很難有所作為。
參考資料:
1、《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062-1063頁
都下無憂館小樓春盡旅懷二首鑒賞
第一首一二兩句都是因果句:由于“病眼”,所以“逢書不敢開”,由于“春泥”所以“謝客亦無來”。而這正是他感到寂寞的來由,“更無短計銷長日”,春末時節,日并不長,然而偏偏說“長日”,大概是從《詩經》的“春日遲遲”化來。這個“長”字,有力地表明了作者的寂寞無聊。因為越是無事可做,便越感到日長,這正反映了作者對這種生活的厭惡。“短計”,即膚淺之計,“短”與“長”字相對,連個短計也還想不出來,真是無法打發這漫長的一天。
圍繞欄桿行走,而且至于百回之多,這樣寫有點夸張,可是讀者又感到真實,因為這正是絞盡腦汁想出的“短計”,他的“短計”,似平只有如此。這句話寫得很具體,也很形象,似乎可以看到一個百無聊賴的人,圍繞著欄桿不停地打轉轉。
以上兩句,特別是末句,質樸無華,形同口語,這正是楊詩在語言上的一個特點。
在百無聊賴中,不免思歸了。作者此次寓居臨安,是短暫的,沒有多久,便由于“丁父憂”而回鄉了。看來他很不習慣于這種“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生活。
第二首“不關老去愿春遲”,暗點題目的“春盡”。春天己經過去,但他還希望春天走得慢一點。他明確表白這個愿望是“不關老去”的,究“愿春遲”的原因則是“只恨春歸我未歸”,這就道出了作者的積愫,也點出了題目的“旅懷”,原來是因為春已歸去而自己卻不能歸去的緣故。“恨”字直貫“春歸我未歸刀。看到春歸,“我未歸”之恨愈甚。
“最是楊花欺客子”,又轉向“楊花”楊花者,柳絮也,東風勁吹,楊花自然要飛向西去。“向人一一作西飛”,乃是春天的自然現象,然而作者卻認為這是楊花的有意惱人,有意跟“客子”為難似的。楊萬里江西吉州人,吉州在臨安之西,楊花從臨安西飛,飛向自己的故鄉吉州。一個寄離臨安的“客子”,而且對臨安的生活又是厭倦,對西飛的楊花即既羨慕又嫉妒。
這兩句的構思較之上兩句尤為巧妙。周必大說:“誠齋(楊萬里)大篇短章...狀物姿態,寫人情意,則鋪敘纖悉,曲盡其妙,筆端有口,句中有眼。”(《宋詩紀事》五十引)“春歸”已令人恨,更可恨者則是“楊花”,故用“最是”二字以表達進一層的“恨”:楊花無知,何能惱人?然而它的“一一向西飛”,豈不是明明有意向人炫耀?作者把無知的楊花寫成有知,把楊花由于東風而西飛的自然現象,說成是故意惱人。把西飛的楊花,涂上了濃厚的感情色彩,從而表達了作者深重的思歸心情。不知道周必大的評論是否也包括作者的構思,然而這種構思是的確夠得上“寫人情意,曲盡其妙”的。
楊萬里簡介
唐代·楊萬里的簡介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男,漢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杰出詩人,與尤袤、范成大、陸游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家”。
...〔 ? 楊萬里的詩(4083篇) 〕猜你喜歡
惜秋華·庚子秋攜家避地廣平,重九日出郭游蓮亭。十八年重到,堤柳蕭瑟,大有江潭之感。用夢窗重九韻
淚菊愁萸,向尊前訴出,傷高懷抱。紅上戍樓,登臨怕看殘照。
目中剩影關河,任付與、塵飛煙擾。蕭蕭。正西風信緊,還欹茸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