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見蔡桓公譯文及注釋
譯文
扁鵲進見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會兒,扁鵲說:“您在肌膚紋理間有些小病,不醫治恐怕會加重。”蔡桓公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后,蔡桓公說:“醫生喜歡/習慣給沒病的人治病來當作自己醫術的功效。”過了十天,扁鵲再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時醫治將會更加嚴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鵲離開后,蔡桓公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腸胃里了,不及時治療將要更加嚴重。”蔡桓公又沒有理睬。扁鵲離開后,蔡桓公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見桓侯,掉頭就跑。蔡桓公于是/特意派人問他。扁鵲說:“小病在皮膚紋理(之間),湯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膚里面,用針灸可以治好;病在腸胃里,用火劑湯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轄的事情了,(醫生)是沒有辦法(醫治)的。現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請求(為他治病)了。”
過了五天,蔡桓公身體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釋義
扁鵲(què):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鄚(mò)(今河北任丘)人,他是扁鵲學派的傳人,醫術高明,所以人們就沿用他師傅的名字來稱呼他,以此表達對他的尊敬。扁鵲學派的最后傳人是宋代的竇材,著有《扁鵲心書》,他曾說,歷史上有三個扁鵲,“上古扁鵲者,扁鵲也;中古扁鵲者,秦越人也;當世扁鵲者,大宋竇材是也。”
蔡桓公:蔡國(今河南上蔡一帶)國君,下文稱“桓侯”。
立:站立。
有間(jiān):一會兒。
疾:古時‘疾’與‘病’的意思有區別。疾,小病、輕病;病,重病。
腠(còu)理:中醫學名詞,指人體肌膚之間的空隙和肌肉、皮膚紋理。
恐:恐怕,擔心。
寡人:古代君主對自己的謙稱。這個詞的用法比“孤”復雜些。君王自稱。春秋戰國時,諸侯王稱寡人。在文中譯為“我”。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醫生喜歡治療沒有發作的疾病來當作自己醫術的功效。好(hào),喜歡。(另解:好(hào),習慣。醫生習慣治療沒有發作的疾病來當作自己醫術的功效。讀法: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醫,醫生。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好(hào),習慣。治,醫治。不病,沒有發作的疾病。(自古上工治未病。)以,以之,用以。為,作為。功,功績,成績。)
肌膚:肌肉。
將:要。
應:答應,理睬。
居:用于表時間的詞語前,表示已經經過的時間。
居十日:待了十天。居:用在表示時間的詞語前面,表示經過的時間;停留,經歷。在文中譯“過了”。
益:更,更加。
望桓侯而還(xuán)走:遠遠地看見桓侯,掉頭就跑。還,回轉,調轉。走,小步快跑。
故:特意。(另解:于是。)
湯熨:湯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湯熨,中醫治病的方法之一。湯,用熱水或藥水敷治。這個意義后寫作“燙”。熨,用粗鹽或艾草等東西外用熱敷。
及:達到。
針石:古代針灸用的金屬針和用砭石制成的石針,這里指用針刺治病。
火齊(jì):火劑湯,一種清火、治腸胃病的湯藥。齊,調配,調劑。這個意義后寫作“劑”。22.司命之所屬: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傳說中掌管生命的神。屬,隸屬,管轄。23.無奈何也:沒有辦法了。奈何,怎么辦,怎么樣。
臣是以無請也:我就不再請求給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說話。無請,不再請求。是以:以是,因此。(另解:請,詢問。)
使:指使,派人。
索:尋找。
遂(suì):于是,就。
參考資料:
1、湖北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 語文 七年級下冊.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02-204
扁鵲見蔡桓公創作背景
戰國時代是群雄并立。諸子百家為了宣揚自己的主張紛紛著書立說、聚眾講學。本文僅以199字的篇幅包容了這樣豐富的內容,在運用比喻說理,敘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為先秦散文中的佳作,這也體現了時代對作家的要求是如此嚴格。
扁鵲見蔡桓公鑒賞
這篇故事選自《韓非子·喻老》,題目是后人加的。內容帶有勸喻型性。文章以時間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發展為線索,通過扁鵲“四見”的局勢,通過記敘蔡桓公因諱疾忌醫最終致死的故事,闡明一個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諱疾忌醫。同時給人們以啟迪:對待自己的缺點、錯誤,也像對待疾病一樣,決不能諱疾忌醫,而應當虛心接受批評,防患于未然。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全文敘述生動,條理清晰。刻畫的兩個人物形象簡潔、傳神。
以時間為序,寫扁鵲與蔡桓公的四次見面,又傳神地再現兩人見面時不同的神態、語言和性格,突出扁鵲慧眼識病,盡職盡責,敢于直言,機智避禍,和桓公的驕橫自負、諱疾忌醫。結尾,扁鵲不得不逃亡,暗示了專制君主統治下的殘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時醫過,防微杜漸的道理,頗能引人深思。
韓非簡介
唐代·韓非的簡介
![韓非](/d/file/p/53cefb1413e5657efdf2a02eb303110c.jpg)
韓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約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師從荀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 ? 韓非的詩(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