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詠足譯文及注釋
譯文
道路留香不吝惜美女的腳步,久久斂束著絲羅襪如在水波上走。只見她那舞步如旋風,都不留下步履蹤跡。
暗暗地穿著宮廷樣式的鞋適合走路穩健,而并立兩腳行路就困難。你說纖細美妙到何種程度,該是很難。要說“纖妙”,必須把婦女托在手掌上去看她的腳。
注釋
菩薩蠻:詞牌名。
詠足:詠婦女的小腳。
涂:道路,通途。
蓮承步:《南史·齊紀下·廢帝東昏侯》:又鑿金為蓮華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華也。后世稱婦女之小腳為“三寸金蓮”。
羅襪:絲羅制的襪。
凌波:起伏飄浮于波濤之上。
風:旋風。
行處蹤:行經場所的蹤跡。
偷:暗暗地。
宮樣:宮廷樣式的衣裳,這里借指小鞋。
雙趺(fū):腳。
纖妙:纖細美妙。
應:該。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歷代名家詞新釋輯評叢書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132-135
菩薩蠻·詠足創作背景
中國古代婦女纏足始于南唐而盛行于宋代,人們認為婦女的腳纏得越小越美。自上而下,漸成風氣。宋英宗熙寧六年(1073年)春,蘇軾在太常博士直史館杭州通守任上,作該詞披露北宋社會這一陋習。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歷代名家詞新釋輯評叢書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132-135
菩薩蠻·詠足鑒賞
上片描繪侍妓或歌妓的小腳步態。“審美理想滲透于審美感受之中,主宰著一定民族、一定時代、一定階級的審美趣味、風尚和趨向。。”蘇軾寫作該詞所帶的審美傾向也不例外。“涂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特寫侍妓或歌妓輕飄的步姿。蓮上“承步”,“羅襪凌波”,如洛水女神飄在水面上。中國古代愛戀民歌就是承襲這種小腳美的審美觀來吟詠“蓮承步”,“羅襪凌波”的。“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特寫輕飄的舞姿。正因為腳小舞起來就顯得輕盈多了。飛舞起來如“回風”一般,且不留下腳印。對于這種迅疾輕盈的舞姿,蘇軾是帶著贊美的態度來評判的。
下片描敘侍妓或歌妓的小腳的痛苦與慰藉。“偷穿宮樣穩,并立雙趺困”,描寫侍妓或歌妓纏足所帶來的痛苦。即是暗暗地想換穿宮廷貴夫人鞋,合適是合適,但不能并立站起來,走路更困難。宋代這種殘忍的纏足審美觀,使很多婦女痛苦一生,蘇軾毫不回避地披露了這種痛苦與困難。“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纖妙是指人們以習慣的審美觀為準繩,腳是纏得越小越“纖妙”。“說應難”,意思是用語言難以表達。“須從掌上看”,反映了蘇軾雖然反對婦女纏足,但是存在著時代的局限性與審美上的局限性。
該詞是蘇軾站在欣賞的角度和批判的立場上,通過寫侍妓、歌妓,披露纏足給婦女帶來痛苦,對北宋社會這一陋習表示不滿。該詞有些庸俗,近乎游戲文字,不完全是“惡謔、惡趣”之詞。
蘇軾簡介
唐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 蘇軾的詩(285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