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發漢兒村題壁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月亮已落,夜色已深,心頭的愁緒叉能向誰訴說。透過微薄的月色,向家鄉的方向放眼遠望,一片寒煙縈繞,隱約中只能看見紅樓的一角。
不如意的事情年年都有,這塞外寒煙里,競蹉跎了好些年歲。哪里比得上那京城之中的富家公子們,此時一定在樓中夢里笙歌,還沒有醒來。
注釋
清平樂: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雙調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韻,后段四句三平韻。
漢兒村:地名,具體位置尚待考證。
參(shēn)橫月落:指落月與橫斜的星顯得參差不齊的樣子。參:參宿,二十八宿之一,屬西方土宿。中間三顆星俗稱三星。
漠漠:這里指大面積分布的樣子。
紅樓:即家園中的樓閣。
絕塞:遙遠的邊塞。
五陵公子:京都富豪子弟。五陵:以西漢王朝在這里設立的五個陵邑而得名,古人以五陵代指京都繁華之地。
參考資料:
1、清)納蘭性德著.侯清恒,李少輝注評,納蘭詞賞析:中國言實出版社,2015.04:第261頁
2、(清)納蘭性德著.孫紅穎解譯,納蘭詞全鑒:中國紡織出版社,2016.02:第297頁
清平樂·發漢兒村題壁創作背景
張草紉《納蘭詞箋注》載:“按詞中描寫的是秋冬景色,且曰‘榆塞重來’,可知是指作者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至十二月隨副都統郎談赴梭龍時第二次至山海關,故應系于該年八、九月份。”
參考資料:
1、閔澤平編著.納蘭詞全集 匯編匯評匯校:崇文書局,2012.03:第152頁
清平樂·發漢兒村題壁鑒賞
上片側重寫景,“參橫月落,客緒從誰托”,是寫眼前的實景,月亮已落,參星橫斜,正是天將破曉之際,納蘭已經要從漢兒村出發了。“客緒”是指一種行旅懷鄉的愁思。這滿心的情緒,真真是,又該從何說起。在這樣的茫然無奈中,詞人拋出了虛化的兩句,“望里家山云漠漠,似有紅樓一角”則是虛筆,太多執著的情緒容易讓人產生幻覺,納蘭似乎也并不介意在這里用這種方式變現他思鄉之情。紅樓顯然是想象之語,而在這里,“樓”并不是重點,紅樓一角之下,定是有佳人倚欄,翹首企盼著詞人的歸期吧,此情悠悠,兩心知。
下片側重寫情。先說后兩句,“輸與五陵公子,此時夢繞花前”,單看這兩句自然是無頭無腦,不過連上前面兩句,“不如意事年年,消磨絕塞風煙”就可以看出,納蘭這其實是在抱怨了。他感嘆道自己年年都有不如意之事,要戍守塞外,在縷縷風煙中消磨時光。看來,納蘭自己的確是比不上此時正在游賞玩樂的京城貴族子弟們啊,他們恐怕此時正過著活色天香般的生活吧。詞人拿遠行在外孤寂無聊的自己,和在京師里過著悠閑生活的人們相比,在看似情緒平靜的表面之下,他實在是忍不住滿腹牢騷。短短四句,言淺而意深。
這樣一個結句,也是對上片落句的回照,在整首詞里構成了一種前后勾連、回環往復的韻致,《清平樂》這樣短小的詞牌能寫出這樣回環往復的意味,可見納蘭情意之深切,也更讓人覺得其中哀傷之情愈加的纏綿委婉。
納蘭性德簡介
唐代·納蘭性德的簡介
![納蘭性德](/d/file/p/4e5e8b5743eac5f04cd9b2864f2b73f2.jpg)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 納蘭性德的詩(218篇) 〕猜你喜歡
丙寅春胡大聲自桐廬守參政湖藩過松話舊誦予送通守殷君詩因用韻賦以識別
人物西江第一流,八年麾蓋滯東州。新恩寵亞三湘鎮,遠道爭迎五兩舟。
春宴喜聞京國語,云帆高望渚宮收。公馀為有江湖思,還采蘋花寄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