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姚使君題惠上人房譯文及注釋
譯文
梅花還帶著雪,剛剛有些暖意,煙柳也才發青。
陪著姚使君來聽童子的頌歌,佛家的經書。
領會了佛理才知道我是虛無的,領悟了空也就厭惡實體了。
我迷惑的心應當覺悟,游子的思緒卻還沒有平和下來。
注釋
姚使君:未詳。使君,對州郡長官的尊稱。惠上人:未詳。上人,對僧人的尊稱。
童子:經中嘗稱菩薩為童子,一因菩薩是法王真子,二因無淫欲之念,如世之童子。偈(jì):又作伽陀、偈陀,意譯偈頌、頌。系與詩之形式相同。一般以四句為一偈。
法王:佛與法自在,稱曰法王。
無我:我為“常一之體,有主宰之用“。但人身五蘊之假和合,無常一之我體;法者因緣生,也無常一之我體,故無人我,無法我。
觀空:此處指”析空觀“,于五音等法,觀查分析,離其著心。
迷心:迷惑之心。
未遑寧:謂沒有閑暇安息。遑,閑暇。
參考資料:
1、孟浩然著;曹永東箋注;王沛霖審訂.孟浩然詩集箋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11:224
2、王春紅編著.禪詩精選:企業管理出版社,2013.01:6
陪姚使君題惠上人房創作背景
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已不可考。孟浩然一生的交游頗多,僧人為其重要的交游對象之一,他也喜好登游各種佛寺禪居。這首詩就是他陪著一位姚姓州郡長官一起拜訪一位禪師后所作。
參考資料:
1、王輝斌主編.孟浩然研究論叢: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黃山書社,2011.09:43
陪姚使君題惠上人房鑒賞
該詩首聯以工穩的對仗將優雅清寒的早春景色描繪的淋漓盡致。精確的描寫使“雪梅”“煙柳”頓現眼前。頷聯“來窺童子偈,得聽法王經”點名游寺主題。同時也以梵行猶如童子,深得法王經旨來表示對惠上人的贊嘆。頸聯寫出詩人參偈聽經后的感受。領會了佛理,就知道了“無我”的妙義。《觀止》卷七云:“為無智慧故,計言有我。以慧觀之,實無有我。我在何處,頭足支節,一一諦觀,了不見我。”通過“析空觀”,離開對五蘊所合之“我”的執著,自然對有形的物質之軀產生厭離心。經此一番領會觀察,詩人表達了對覺悟的期盼,但又因客思難平,而顯出淡淡的尷尬愁緒。雖然不能全然離塵入佛,但還是清晰的表明了詩人對清靜佛門的向往之情。
孟浩然簡介
唐代·孟浩然的簡介
![孟浩然](/d/file/p/7ad29e7800d83d3b47fdff8ad1de6d79.jpg)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 ? 孟浩然的詩(28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