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知幾(幾)(661年—721年),唐代史學家和史學評論家,文學家。 字子玄,睿宗時因避太子李隆基諱,以字行。徐州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劉知幾少以詞學知名。永隆進士。武后圣歷二年(699年),任定王府倉曹,并奉命與李嶠、徐彥伯、徐堅、張說等共同編寫《三教珠英》。后任左史、鳳閣舍人、兼修國史;中宗時任太子中允,參予編修《則天皇后實錄》;睿宗時遷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館學士,仍兼修國史,加銀青光祿大夫;玄宗時任左散騎常侍,修史如故。后貶為安州都督府別駕。同年卒,追贈汲郡太守、工部尚書,謚號為文。
劉知幾提出了著名的“史才三長”論,即“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劉知幾的治史主張,豐富了我國古代史學理論寶庫。“非圣無法”的批判懷疑精神,上繼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及王充《論衡》的優良傳統,下啟章學誠“六經皆史”的端緒,是對中世紀封建文化偶象的沖擊。對陰陽五行禪瑞思想的批判,促進了哲學思想的發展,給柳宗元、劉禹錫的歷史觀準備了理論前提。主要著作有《高宗后修實錄》《太上皇實錄》《文館詞林》《姓族系錄》《論“孝經”非鄭玄注》,均佚。《史通》二十卷,今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