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汝愚(1140年-1196年),字子直,饒州余干(今江西余干西北)人。宋太宗趙光義八世孫, 江西兵馬都監(jiān)趙善應之子。 中國南宋宰相,宗室名臣。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乾道二年(1166年),進士第一名,授簽書寧國軍節(jié)度判官。召試職館,除秘書省正字。歷任吏部侍郎兼太子侍講、制置四川兼知成都府等職。淳熙八年(1181年),趙汝愚平息羌族對南宋邊境的騷擾,孝宗贊其有文武之才。后遷知福州。紹熙二年(1191年),召為吏部尚書。紹熙四年(1193年),遷知樞密院事。次年,孝宗崩,適光宗寢疾,不能執(zhí)喪,兩宮隔絕,朝野憂慮。
趙汝愚遂與工部尚書趙彥邊等密議,派知閤門事韓侂胄以內禪意請于憲圣太后,逼使光宗退位,奉嘉王趙擴即皇帝位,是為宋寧宗,實現了皇權的順利交接。以功拜右丞相,與留正同心輔政。未幾,韓侂胄以擁戴定策有功,漸見親幸,居中用事,植黨爭權,誣趙汝愚以同姓居相位,必不利于社稷,罷為觀文殿大學士,出知福州。尋以“唱引偽徒,謀為不軌”之名,謫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永州安置。慶元二年(1196年)正月,行至衡州,得病,為守臣錢鍪所窘,暴卒(一說服藥而卒)。著有《國朝諸臣奏議》《忠定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