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惠卿(1032年—1111年),字吉甫,號恩祖,漢族,泉州南安水頭鎮樸里人,北宋宰相,政治改革家,王安石變法中的二號人物,為推動變法做出了許多貢獻。和王安石情同師徒,后因事生恨;宦途起伏不定,后半生一直在朝外輾轉,歷任翰林學士、知軍器監、參知政事、知太原府等職 。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嘉祐二年(1057年)中進士,因和王安石政治理念相合而獲得他的器重,還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在熙寧初年王安石執政時期,幫助他推動了青苗法、市易法等數項改革。王安石第一次被罷相后,呂惠卿出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繼續推動變法,變法過程中,和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成為參知政事后與王安石發生矛盾,二人關系破裂,王安石回朝后,呂惠卿因連坐其弟罪責被貶出京,從此遠離政治中心。在邊境,呂惠卿歷任鄜延路經略使、知太原府等職,繼續推動置將法等軍事改革的進行。宋哲宗即位后,呂惠卿被高太后支持的保守派迅速打倒,貶為建寧軍節度副使。在哲宗親政后,又得到任用,但再也無法進入政治中心。宋徽宗年間,于醴泉觀使任上致仕,死后被追贈為開府儀同三司。后追謚“文敏”。
呂惠卿大半生都被卷入新舊黨的爭斗,宦途也因此非常波折,評價也出現極大分歧,史書上認為他背信棄義、禍國無恥,人格低劣;而在后世對王安石變法重新定義后,認為他是卓有才能的政治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