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資料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該說法存在爭議)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唐宋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世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昌黎(今河北通縣)是韓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稱“郡望昌黎”,故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并有著作《韓昌黎集》傳于后世。
早年經歷
大歷三年(768年)韓愈出生,為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該說法存在爭議)人,其父仲卿,韓愈有兩個哥哥,韓會,韓介。三個叔父,即少卿,云卿,紳卿。家族世代為官,其兄長韓會與叔父云卿都曾在文壇活動一時。韓愈三歲喪父,被兄長撫養長大。大歷十二年(777年),兄長韓會被貶,10歲的韓愈隨兄嫂遠離中原去往韶州。建中元年(780年),韓會死于任上,韓愈隨寡嫂鄭氏,扶兄長靈柩返回老家河陽安葬。建中二年(781年),韓愈又隨嫂子鄭氏躲避戰亂去往江南宣州。
科舉出仕
貞元三年至貞元五年(787年-789年)間,韓愈共三次參加科舉,均落第。韓愈初次落第、生計窘迫,偶然得以拜見北平王馬燧,得到他的接濟。后來韓愈與年長自己十八歲的孟郊結下深厚友誼,二人志趣相投,韓愈為其寫下《長安郊游者贈孟郊》詩。貞元八年(792年),韓愈與妻子盧氏完婚,同年二十五歲的韓愈進士及第。當時他聽說諫議大夫陽城不盡職責,撰寫《諍臣論》對陽城進行規勸。貞元九年至貞元十一年(793年-795年)間,韓愈三次參加吏部的博學宏詞科考試,均不中。貞元十一年(795年)韓愈離開長安,前往東都洛陽。
屢遭貶官
貞元十二年八月(796年),宰相董晉征召韓愈為巡官,董晉調任后,韓愈又被徐州張建封聘做幕僚,后來調任四門博士。貞元十八年(802年),韓愈請歸河陽接家眷,此時他與盧氏已經生有子女,長子名韓昶。拖家帶口的韓愈在長安生計窘迫,他寫下《與崔群書》闡述了自己窮困身體差的情況。一年后,韓愈轉任監察御史,時值關中大旱,餓殍遍地,他眼見百姓之苦,為民請命,上奏《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反遭執政者的厭棄誣陷,從監察御史被貶為連州陽山縣令。于貞元二十一年(805年),韓愈才被赦免,被酌情授予江陵法曹參軍。韓愈后來又陸續擔任過國子博士,都官員外郎、分司東都兼判祠部。不過五年,在元和五年(810年),韓愈要揭發潘鎮暗中蓄養私兵,窩藏逃犯等違法行為,被貶為河南縣令,他寫下了《東都遇春》來抒發自己內心的苦悶。次年,他擔任都方員外郎,才回到長安。元和七年(812年),柳澗兩次遭貶斥,韓愈為他上疏辯護,妄加議論,招致皇上厭惡,又被貶為國子博士。屢次被貶官的經歷,讓韓愈于元和八年(813年)寫出《進學解》聊以自慰。這篇文章受到了執政官的賞識,認為他史學方面的才學出眾,于是改派他擔任比部郎中、史館修撰。一年以后,韓愈又調任考郎中、兼掌制諾,后拜為中書舍人。不久,厭惡韓愈的人攻訐他先前任江陵掾曹時,與荊南節度使裴均來往密切。而裴均之子裴鍔看望父親時,韓愈在為裴鍔送行的文章序中還夸贊他的字。這一說法在朝堂上引起很大反響,韓愈又被改授為太子右庶子。
隨征淮西
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擔任淮西宣慰處置使、兼任彰義軍節度使,于是征召韓愈任行軍司馬,還賜他紫服佩金魚袋。淮西、蔡州平定以后,同年十二月韓愈隨裴度回朝,因平定之功被授官刑部侍郎,皇上還命他撰寫《平淮西碑》碑文,韓愈大篇幅敘述裴度的事跡,引起李愬不平,李愬的妻子向上反應,圣上便下令磨掉韓愈所寫碑文,后憲宗皇帝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寫刻石為碑。
諫迎佛骨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皇上命使者前往臨皋驛迎接佛骨,長安上下,人人奔走迎送,一時掀起信佛狂潮。韓愈對敬佛之事頗為反對,便上疏《論佛骨表》勸諫,引經據典論證興師動眾來敬佛實在荒唐,希望此事能夠斷絕。此舉引起憲宗惱怒,想要對韓愈處以極刑,后由裴度、崔群等人極力勸諫,仍不能改變憲宗心意,及至皇親國戚們也認為對韓愈加罪太重,為其說情,憲宗才改變心意,只將他貶為潮州刺史。被貶潮州后,韓愈上疏為自己辯白,憲宗被打動想要啟用他,被皇甫镈等人勸阻終究未成,只是將他調任別郡,擔任袁州刺史。在潮陽上任期間,潮州飽受鱷魚之苦,韓愈視察發現后禱告一番,使潮州百姓不再受鱷魚侵擾。在袁州上任時,韓愈改袁州買平民為奴之風俗,禁止再行此道。
出使鎮州
元和十五年(820),朝廷征召韓愈擔任國子祭酒,后轉任兵部侍郎。當時正值鎮州兵變,殺了田弘正并擁立王廷湊作亂,于是長慶二年(822年)二月,朝廷便命韓愈去鎮州傳旨曉諭。韓愈到后,王廷湊召集軍民迎接,韓愈言辭懇切,舉例說明反逆的后果,王廷湊被說動,恰逢牛元翼突圍出去,順勢不再追趕,韓愈回朝后便被任命吏部侍郎。
晚年生活
長慶三年(823年)六月,韓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六軍將士聽說韓愈就任京兆尹后,噤若寒蟬,韓愈欲燒佛骨之事,讓他們引以為戒,不敢犯法。任職不久后,由于沒有拜見上級,韓愈被御史中丞李紳彈劾。韓愈對此不服,說此事乃皇上恩準,于是李紳、韓愈二人你往我來,爭辯不止。宰相李逢吉趁此機會,上奏稱二人關系不合,同年十月,韓愈被改授為兵部侍郎,李紳也外放為江西道觀察使。不久后,兩人各自上疏敘述緣由,引起圣上憐惜,穆宗便授韓愈復任吏部侍郎,李紳出任戶部侍郎。
逝世
長慶四年(824年)八月,韓愈生病不再擔任吏部侍郎,在家休假養病。后于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韓愈在長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享年五十七歲。朝廷贈他禮部尚書之位,上謚號“文”。韓愈于次年(825年)三月,被埋葬在河陽。直到元豐元年(1078年),宋神宗追封韓愈為昌黎伯,并恩準其從祀孔廟。
為政舉措政治
在治理國家上,韓愈認為執政者要以推行儒家的“仁義”為主、刑罰為輔的治理策略,這樣才能實現長治久安。當時的社會民間存在著買賣人口與強搶強掠的現象,韓愈在去往袁州任職后,采用“計庸”的舉措來解決這一現象,“計庸”指被販賣的人將自己抵押給債主,通過做工的形式來掙取酬勞抵債用。對于強搶人口,他采用“羈摩政策”,移風易俗,以此革除弊端,緩和民族矛盾,維護法制鞏固統治。
文化
韓愈推崇儒道,奉行儒學教育。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被貶潮州后,抵制異端邪說而尊崇孔子,延請趙德擔任海陽縣尉,充當衙推官,專門管理本州的州學,督導學生,以興和樂平易的君子之風,韓愈還拿出自己的俸祿作為興學的本金,多余的部分給學生充當伙食費。這些舉措推動了潮州的讀書人學習儒道,使得當地的教育水平顯著提升。
農業
作為一方執政者,韓愈重視農業,匡扶農桑。在陽山任職縣令后,韓愈就大力發展當地農耕,鼓勵農業生產,他在《潮州祭神文五首》里所作《祭止雨文》,把豐收時下雨的天災歸于自己,可見他對農耕的關心。韓愈通過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和耕種工具,改善了當地的民生。
主要作品
韓愈的作品眾多,現存的詩文有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類型涵蓋賦、詩、論、贊、書、說、傳、記、序、哀辭、祭文、碑志、表、雜文等多種體裁。其代表作品有《師說》《進學解》等,《師說》完成于貞元十八年(802年),是寫來給當時韓愈的門生李幡的。而《進學解》則是以勸學為名,自喻韓愈自身的遭遇。并有著作《韓昌黎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