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二三四五路线-国产一级高清-国产一级毛片卡-国产一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中文字幕在线高清

首頁 教育家 范仲淹

范仲淹

時間:2025-02-28 15:38:02 來源:互聯網 作者:忙推網
【導讀】: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蘇州吳縣(今屬江蘇蘇州)。北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蘇州吳縣(今屬江蘇蘇州)。北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個人資料簡介

  • 姓名:范仲淹
  • 別名:朱說,范履霜,范文正
  • 字:希文
  • 謚號:文正
  • 出生/生日:989-10-01
  • 逝世時間:1052-06-19
  • 享年多少歲:63歲
  • 出生地點:北宋,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
  • 民族:漢族
  •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曾用名朱說,謚號文正,被后世稱為“范文正公”。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市吳縣)人,祖籍邠州(今陜西省彬州市)。北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慶歷新政”的發起者。范仲淹先祖為唐朝宰相范履冰,唐末時家族移居南下,其父為武寧軍節度掌書記范墉。后范墉猝卒,范仲淹幼年喪父,其母謝夫人改嫁長山朱氏,故更名朱說。宋仁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科舉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后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期間因直言敢諫而多次遭貶謫。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宋夏戰爭爆發,范仲淹與韓琦共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負責指揮西北戰事。任職期間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針,鞏固西北邊防,對慶歷和議(北宋與西夏達成的和平協議)的達成起到了卓越的貢獻。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范仲淹因西北邊事緩和而被宋仁宗召回京城,授樞密副使,后又拜參知政事,主持新政變法。后因新政激起的反對聲浪過大,范仲淹于慶歷五年(1045年)正月自請赴地方任職,慶歷新政以失敗告終。此后范仲淹先后在鄧州、杭州等地任職。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二十日(6月19日),范仲淹在前往潁州赴任途中病逝于徐州,于同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陽縣尹樊里萬安山下,加贈兵部尚書,謚號“文正”。后經屢次加贈為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楚國公、魏國公。范仲淹文武雙全,武能知兵,文可治國,是宋仁宗時期的著名能臣。由他發起的慶歷新政雖然最終失敗,但其開創的變法革新先例為后來的王安石變法鋪墊了道路,其高風亮節和高尚節操也成為了后世的精神榜樣。范仲淹善文辭,《岳陽樓記》等名篇堪稱傳世經典,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家族背景

    范仲淹先祖為唐朝宰相范履冰,家族原本世居邠州。唐懿宗時,范仲淹高祖范隋在南方任官,因中原戰亂不能歸鄉,故定居蘇州吳縣。五代十國時期,范仲淹曾祖范夢齡、祖父范贊時及父親范墉先后在南方吳越國任官,其父范墉于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追隨吳越王錢俶歸降北宋,后調任為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丁丑日(989年10月1日),范仲淹生于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其母為范墉之妻謝氏。次年(宋太宗淳化元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范墉為官清廉,家無積蓄,驟然離世后家中貧困無依,謝氏為生計考慮,改嫁在吳縣任職的淄州長山縣(今山東省鄒平市長山鎮)人朱文翰。范仲淹因而改從其姓,取新名為朱說。

    寒窗苦讀

    朱文瀚曾歷經多次調任,幼時的范仲淹亦隨繼父多次輾轉。他自幼好學,生活勤儉。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因規勸二位異父兄長不要鋪張浪費時遭對方以家世羞辱,意識到自己的家世往事,因而傷感不已,辭別母親遠游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求學,師從當世大儒戚同文。在應天府求學期間,范仲淹晝夜不息地苦讀,他生活簡樸,僅以咸菜與小米粥為食。有時候學習到深夜感到困倦,就用涼水洗臉使自己清醒。范仲淹立志高遠,在寒窗苦讀時就常常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自語激勵自己。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說”之名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乙科第九十七名,被任命為為廣德軍(今安徽廣德市)司理參軍,掌管當地的訟獄、案件事宜,官居九品。在仕官后,范仲淹立即將母親接來奉養。

    經營地方

    范仲淹任廣德軍司理參軍后,迅速發揮了政治才能,他治獄廉平(處理案件時廉潔公平)、剛正不阿,為了避免冤假錯案甚至不惜頂撞上級。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因表現出眾而升職為文林郎、集慶軍(今安徽亳州市)節度推官,依舊掌管訟獄、案件事宜,官居從八品。《宋史》等記載范仲淹于這一時期棄用朱說,歸宗復姓,恢復范仲淹之名,王稱《東都事略·范仲淹傳》等則記載范仲淹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母親的喪期過后方才恢復原名。范仲淹在集慶軍出仕至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期間清正廉潔,對于大小案件必定秉公用心辦理。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調任泰州西溪(今江蘇東臺市西溪鎮)鹽倉監,負責監督兩淮地區的官鹽貯運及轉銷。西溪為宋代重要的海鹽產地,瀕臨黃海,海潮災害嚴重。范仲淹上任伊始便上書泰州(今江蘇泰州市)知州張綸,痛陳修筑海堤的利害,建議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范仲淹征集兵夫四萬余人興筑海堰,天圣四年(1026年)八月范仲淹母親謝氏病逝,范仲淹辭官守喪,又將海堤工程托付給張綸主持。至天圣六年(1028年)春,海堤最終由張綸主持完成,當地人感激范仲淹主持修堤之功,將其稱為“范公堤”。天圣五年(1027年),為母守喪的范仲淹居住在應天府寧陵縣(河南商丘市寧陵縣)。時任南京留守、應天府知府的晏殊聽說了范仲淹的才名,于是邀請他負責應天書院的教育工作。范仲淹主持應天書院教務期間,教學勤勉,以身作則,每當談起國家大事時,一定奮不顧身慷慨陳詞。在范仲淹的感染下,從應天書院開始,士大夫中流行起了嚴以律己、注重風尚的風潮,范仲淹的聲譽也因而進一步提高。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寫成《上執政書》,并將其上疏給朝廷。《上執政書》內容有上萬字,主要在內政改革方面,其中主張改革吏治,裁汰冗員,安撫將帥。時任宰相的王曾對此極為贊賞,他與晏殊一同向宋仁宗推薦范仲淹。同年十二月,宋仁宗召范仲淹入京,將他任命為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直言勸諫

    范仲淹為人直言敢諫,天圣七年(1029年)冬至,宋仁宗率領百官在會慶殿為太后祝壽,范仲淹認為此舉貶低了皇帝權威,于禮法不合,上疏勸諫,但沒有得到答復。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又上疏勸太后劉娥還政仁宗,再度石沉大海。晏殊對范仲淹的行為深感震驚,批評他太過輕率,但范仲淹卻不為所動,回信堅定闡明自己立場。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自請離京到地方為官,被任命為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濟市)通判,次年又被調任為陳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通判。即使在外地任官,范仲淹依舊時刻憂心朝廷之事,多次上疏直諫,反對朝廷大興土木,并倡導整治吏治。宋仁宗對范仲淹敢言直諫的品行十分欣賞,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劉娥駕崩,仁宗親政,召范仲淹入京,拜為右司諫,專門負責諫言之事。劉娥逝世后,朝中官員大多跟隨政治風向,議論批判劉娥執掌政權時的過錯,但范仲淹卻認為劉娥有養護宋仁宗之功,建議朝廷成全她的美德,宋仁宗因此下令朝臣不得再妄議劉娥過失。宋仁宗在劉娥去世后想立自己的養母楊太妃為太后,讓其參與軍國大事,但范仲淹勸諫說頻立太后會讓天下懷疑皇帝不能親自主政,于是宋仁宗雖然繼續保持了楊太妃的太后稱號,但除掉了她的太后冊命。同年七月,江淮及中原等地爆發了嚴重的旱災和蝗災,宋仁宗應對態度消極,范仲淹再度上疏直諫,質問宋仁宗:“如果宮中停食半日,陛下該當如何?”宋仁宗于是意識到了問題,派范仲淹負責賑災工作。范仲淹不僅打開官倉賑濟百姓,還將災民用于充饑的野草帶回朝廷,以作為勸王公貴族戒除驕奢之風的警示。

    景祐黨爭

    宋仁宗歷來與皇后郭氏關系不睦,明道二年(1033年)冬,在一次后妃之間的爭端中,郭皇后不慎誤傷了宋仁宗。時任宰相的呂夷簡因與郭皇后在政治上有過過節,所以乘機協同內侍閻文應、范諷等人一起向氣頭上的宋仁宗進言廢后。消息傳出,群臣普遍對此表示反對,范仲淹也向皇帝進言,但因為呂夷簡事先命令管理奏疏的單位不把范仲淹的奏疏遞交,使得范仲淹的上奏沒有成功。范仲淹于是干脆連同御史中丞孔道輔、侍御史蔣堂、段少連等十余人跪在殿外請求仁宗召見,仁宗拒絕見面,派呂夷簡出來解釋廢后,結果被范仲淹當庭駁斥得啞口無言。第二天范仲淹本準備在早朝后再次在百官面前與呂夷簡辯爭,卻被一紙詔書當庭貶至睦州(今浙江建德市)任知州,其余參與勸諫的大臣也也或貶或罰,無一幸免。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外放的范仲淹被調任為蘇州(今江蘇省蘇州市)知州。上任之時恰逢水災,范仲淹立刻組織民眾疏通河渠、興修水利,將泛濫的太湖水引導入海,成功解決了水患。他還開辟自己在蘇州的居所“南園之地”為郡學,廣泛傳播文教。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再度被調回京城,先被任命為國子監通判,后來又被升為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在權知開封府期間,范仲淹在京城開封府大力整頓官僚機構,革除弊政,他斷案如神,使得整個京師氛圍煥然一新,治理得井井有條,時人稱贊說“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不滿宰相呂夷簡獨斷專行、把持朝政、培植黨羽、扶持自己勢力的行為,再度與之爆發沖突。他寫出《帝王好尚》《選賢任能》《近名》《推委》四篇奏章,對于呂夷簡的用人規則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并勸諫宋仁宗制定官僚任免制度,親自掌管官吏的升遷任免之事。呂夷簡則堅持不認錯,反過來攻擊范仲淹越職言事,并且宣稱范仲淹有勾結朋黨、離間君臣的行為。雙方的爭端愈發擴大,范仲淹向宋仁宗進獻《百官圖》,并對呂夷簡的言行進行批評和反駁,由于言辭過于激烈,再度觸怒了宋仁宗,因而被罷黜,外放到饒州(今江西上饒市鄱陽縣)任知州。發生在景祐年間的這場朝堂爭端影響頗大,盡管范仲淹并未組織朋黨,但因他道德高潔,才名出眾,在朝堂之中的朋友頗多,因此罷黜之命一出,眾多官員紛紛上疏求保,甚至有官員自請同范仲淹一并貶黜,包括歐陽修、蔡襄在內的一眾文臣都寫文對此事進行了抨擊。由于呂夷簡此時權勢甚重,為范仲淹說話的大臣接連遭貶,以至于范仲淹此次出京時竟然無人敢于送別,最后只有有龍圖閣直學士李紘和集賢校理王質在城郊與范仲淹共飲踐行。景祐四年(1037年),呂夷簡因與同為宰相的王曾的矛盾而被雙雙罷相,于是諸多朝臣再度集體上疏為范仲淹辯白,結果因此導致朝中存在朋黨的傳說喧囂塵上。最后以宋仁宗下詔禁止朋黨,范仲淹繼續留外告結。在饒州期間,范仲淹之妻李氏病死,本人亦一度身患重病。范仲淹自仕官以來,屢次因犯顏直諫而被貶謫,好友梅堯臣特寫《靈烏賦》相贈,勸范仲淹收斂鋒芒,但范仲淹不為所動,寫同題《靈烏賦》回贈,斬釘截鐵地在其中寫下了“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之語,以表決心。景祐四年(1037年)十二月,范仲淹被調至潤州任知州。從寶元元年(1038)正月到康定元年(1040)三月,范仲淹分別在潤州(江蘇鎮江)和越州(浙江紹興)任職,期間多次瞻仰古人遺跡,并在兩地建學興教。

    西北戍邊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西北黨項族首領李元昊正式稱帝,建元天授禮法延祚,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并派遣使臣遞書,要求北宋對西夏地位予以承認,被宋仁宗拒絕,雙方關系徹底破裂。寶元二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二年,1039年),李元昊率軍進犯北宋邊境,在三川口之戰中大敗宋軍,包圍北宋西北重鎮延州(今陜西省延安市),朝野為之震驚。宋仁宗康定元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三年,1040年)三月,由于邊境戰事吃緊,宋仁宗召回范仲淹,任命其為天章閣待制、永興軍路(今陜西西安市)知軍。同年七月,宋仁宗又升范仲淹為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一同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為正安撫使夏竦的副手。同年八月,范仲淹又兼任延州知州。范仲淹到任后,立即對延州的軍隊進行整編改制,廢除了不利作戰的舊制度,對軍隊進行重新整編。戰略上,范仲淹采取以守為攻,步步為營的策略,重視對邊寨的控制和建設。宋仁宗康定元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三年,1040年)九月,范仲淹派遣將軍任福攻破西夏的白豹城,斷西夏軍后路,迫使入侵保安軍(今陜西延安市志丹縣)、鎮戎軍(今寧夏固原市)的西夏軍撤兵。他還采納名將種世衡的建議,在延州東北200里處的宋夏邊境筑起青澗城,并調集青壯經營田地。范仲淹在經營西北期間,重視培養將領,逐漸培養出狄青、種世衡、郭逵等一批有才干的將領,這些將領在日后為北宋立下了汗馬功勞。范仲淹一向主張以守為攻,循序漸進,反對主動出擊的軍事冒險,但宋仁宗采納了韓琦、尹洙的意見,更傾向于積極出擊。宋仁宗康定元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三年,1040年)十二月,宋仁宗下詔在次年正月上旬由涇原(治所在今甘肅平涼市涇川縣)、鄜延(治所在今陜西延安市)兩路同時出兵,大舉伐夏,但范仲淹認為時機不成熟,堅持不從。康定二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四年,1041年)正月,范仲淹奏請加強邊境守備,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并將十二座原有要塞改建為城,得到了宋仁宗的采納。同年二月,李元昊進兵渭州(今甘肅平涼市),宋仁宗批準了夏竦的反攻計劃,韓琦令尹洙謁見范仲淹,希望與他同時發兵,但范仲淹因堅持反對反攻意見,拒絕了韓琦的要求。韓琦命令任福率軍出擊,結果中了李元昊的佯敗之計,在好水川遭遇西夏軍埋伏,全軍覆沒,損兵萬余,任福等十六員將領陣亡。因好水川之戰的慘敗,宋仁宗于同年四月將夏竦和范仲淹降職,范仲淹被降為戶部員外郎、耀州(今陜西銅川市)知州,依舊領陜西經略安撫副使之權責。康定二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四年,1041年)五月,范仲淹改任慶州知州,兼環慶路(今甘肅慶陽市慶城縣)都部署司事。他以朝廷名義犒賞羌族各部,簽訂條約嚴明賞罰,使得李元昊試圖拉攏羌族為向導的計劃破滅。同時,范仲淹繼續延續自己的戰略思想,在慶州西北修筑大順城,阻擋了西夏軍隊的入侵道路。宋仁宗慶歷二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五年,1042年)閏九月,李元昊再次大舉進攻北宋。涇原路(今甘肅平涼市一帶)經略安撫招討使王沿派副使葛懷敏等人率九千余士兵迎擊,結果結果在定川寨(今寧夏固原西北部)陷入西夏軍優勢兵力的重圍,宋軍大敗,葛懷敏等16員將領戰死,折損兵士9400余人,近乎全軍覆沒。李元昊趁勝揮師南下,在渭州(今甘肅定西市一帶)大肆劫掠,關中震動,大批居民逃亡。同年十月,范仲淹親自率軍六千前往救援,但夏軍此時因師老兵疲已經撤走,于是范仲淹又率軍返回。在聽聞定川寨之敗后,宋仁宗曾經用手按著地圖對左右侍從說:“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不用擔憂了。”范仲淹出兵救援的奏報一到,宋仁宗馬上大喜,說:“我就知道范仲淹可靠!”因為在戍邊西北時的突出成就,范仲淹被加封為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宋仁宗慶歷二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五年,1042年),在范仲淹建議下,宋仁宗恢復設置陜西路安撫、經略、招討使,分別任命范仲淹、韓琦、龐籍擔任這些官職。范仲淹和韓琦又在涇州設置官第,讓文彥博、滕宗諒、張亢分別掌管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慶州、渭州。范仲淹在戍邊西北期間,賞罰分明,策略得當,令行禁止,愛護士兵,懷柔邊境部族,構建了穩固的邊境防線,令西夏無機可乘,被西夏人稱作“小范老子”,當時在西北邊境流傳的歌謠說:“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慶歷新政

    宋仁宗慶歷三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六年,1043年),因李元昊請求議和,北宋西北邊境局勢開始緩和,宋仁宗于是再度將范仲淹召回京城,任命為樞密副使,隨后又把歐陽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任命為諫官,時人稱其為“四諫”。當時官居樞密使,地位等同于副宰相的王舉正性格懦弱,被歐陽修等諫官彈劾為不稱職。諫官們同時上奏稱范仲淹有宰相的才能,于是宋仁宗于慶歷三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六年,1043年)拜范仲淹為參知政事(權責與宰相等同),范仲淹堅決推辭。八月,王舉正被外放,宋仁宗再次拜范仲淹為參知政事。范仲淹任參知政事后,宋仁宗又同時提拔了銳意改革的富弼、韓琦等進入中央,并多次召見范仲淹等人,詢問對改革的看法。范仲淹于是寫了《答手詔條陳十事》,上疏宋仁宗,明確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這十條改革方針,分別涉及官僚制度、軍隊制度、稅賦制度、政治風氣等方面。宋仁宗經慎重考慮,除了“修武備”(部分恢復府兵制度)一條外,其它均予以采納。為了進一步推動變法政策,慶歷四年(1044年),范仲淹再度上疏,提出“和、守、戰、備”四策,又提出“密為經略、再議兵屯、專于遣將、急于教戰、訓練義勇、修京師外城、密定討伐之謀”七事,推動軍事改革,同時又奏請擴大宰相權力,給予自己掌管兵事和賦稅的權力,并任命輔臣負責軍事和官吏升遷事宜。由于老臣章得象等人的一致反對,宋仁宗最終只給了范仲淹司法之權。由于范仲淹的新政改革觸及了北宋官僚集團的集體利益,如廢除了對親朋好友的恩蔭之權,加強了對官僚的審查等,使得新政遭到了官僚集團的集體反對,范仲淹因而開始萌生退意。慶歷四年(1044年)六月,西北邊境局勢再度緊張,范仲淹自請外放戍邊,宋仁宗任命他為陜西、河東宣撫使,但仍然保留了參知政事的職位。慶歷五年(1045年)正月,鑒于對新政的反對聲音愈演愈烈,范仲淹請求外放到邠州(今陜西彬州市)任知州。宋仁宗批準了范仲淹的奏請,罷免了范仲淹的參知政事之職,改任為資政殿學士、邠州知州,兼任陜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同年十一月,范仲淹因病無法在環境嚴酷的邊塞履職,上表請求改任鄧州知州并解除四路安撫使之職,也得到了宋仁宗的批準,官銜升為給事中,任鄧州知州。隨著范仲淹的外放,歷時一年多的慶歷新政宣告失敗,其政策基本被終止。

    晚年經歷

    慶歷六年(1046年),范仲淹在鄧州上任,因憂心當地學風不興,故而特地籌建了百花洲與花洲書院,以圖振興文教。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岳陽樓撰寫了一篇散文,即《岳陽樓記》。慶歷八年(1048年),宋仁宗下詔將范仲淹調任荊南府知府,因鄧州百姓挽留,范仲淹奏請留任鄧州,獲得批準。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調任杭州知府,范仲淹的兒子和弟子們想在杭州購置田產供范仲淹安享晚年,被范仲淹拒絕。范仲淹于同年十月自行出資購置田產千畝,用這些田產成立了范氏義莊,以接濟同族中的貧困者。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被升為戶部侍郎,調任青州(今山東青州市)知州,這年冬季,范仲淹病重,于是上疏請求改任潁州(今安徽阜陽市)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宋仁宗同意了范仲淹的奏請,將其改任為潁州知州。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1052年6月19日),范仲淹于赴潁州上任途中,在徐州(今江蘇徐州市)病逝,享年62歲(虛歲六十四歲)。同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陽縣尹樊里萬安山下。宋仁宗早在范仲淹患病時便已關注,經常派人送藥慰問。范仲淹病逝后,宋仁宗深感哀痛,派遣使者慰問范仲淹家人,親自為范仲淹墓題字,并追贈范仲淹兵部尚書,贈謚號“文正”。范仲淹死后屢次受加封,先后被加贈為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楚國公。因范仲淹謚號文正,受封爵位為公,又有“范文正公”之稱。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宋欽宗對北宋的名臣予以加封,范仲淹又被加封為魏國公。

    個人生活

    范仲淹最著名的十首詩:范仲淹最著名的十首詩是《蘇幕遮·懷舊》、《漁家傲·秋思》、《江上漁者》、《春日游湖》、《野色》、《武夷茶歌》、《懷慶朔堂》、《御街行·秋日懷舊》、《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書扇示門人》。

    范仲淹是哪個朝代的:北宋

    范仲淹是哪里人:范仲淹籍貫是: 邠州。出生地: 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

    文章標簽:
      范仲淹,范仲淹個人資料,范仲淹簡介,范仲淹圖片
    熱點推薦
    •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蘇州吳縣(今屬江蘇蘇州)。北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 張桂梅
      張桂梅

      張桂梅,原名張玫瑰,女,滿族,中共黨員,1957年6月生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原籍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1975年12月參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書記、校長,華坪......

    • 王樹國
      王樹國

      王樹國,男,1958年10月出生,1976年11月入黨,1973年6月參加工作,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控制及自動化專業在職博士研究生畢業。曾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副部長級)、黨委副書記。 現任福州市福耀......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展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造句 英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 国产一级高清视频 | 国产大片免费天天看 | 国产在线精品二区韩国演艺界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激情 | 可以免费看黄的网站 | 日韩免费一级a毛片在线播放一级 | 99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天天插夜夜爽 | 久久在线一区 |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第一毛片 | 欧美黄色一级视屏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五区 |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 |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 毛片b| 成年片免费网址网站 | 免费观看a级毛片在线播放 免费观看a级网站 | 在线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 国产欧美久久久另类精品 |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 国产网站免费视频 | 免费成年人在线观看视频 | 免费久久精品视频 | 日本一区深夜影院深a | 国产精品黄网站免费进入 | 高清在线亚洲精品国产二区 | 国产成人综合网亚洲欧美在线 |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米奇9999 | 性盈盈影院影院 | 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 久久免费精彩视频 | 亚洲天堂.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