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資料簡介
袁鈞瑛,1958年出生于中國上海,分子生物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醫學院細胞生物學系終身教授,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主任。1977年袁鈞瑛考入復旦大學生物系;1982年本科畢業后考入上海第一醫科大學研究生院,并通過CUSBMBEA項目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989年獲哈佛大學神經學博士學位后進入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后研究;1990年受聘于哈佛大學醫學院,先后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生教授;2005年袁鈞瑛首次發現并定義了necropotosis這一細胞死亡模式;2007年入選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2010年入選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籌建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并任主任;2017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袁鈞瑛主要從事于細胞死亡機制的研究,是世界細胞死亡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世界上第一個細胞死亡基因的發現者。
人物經歷
1977年,袁鈞瑛作為文化大革命后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學生,以上海市應屆生高考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復旦大學生物系,生物化學專業。1982年,從復旦大學生物化學系畢業;同年考入上海第一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醫學院)研究生院,并以優異成績通過中美聯合培養生物化學類研究生計劃(CUSBEA項目),成績在25000名學生中名列第二名,之后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羅伯特·霍維茨教授(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89年,獲得哈佛大學神經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后研究。1990年,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任教,先后擔任助理教授(1990年-1996年)、副教授(1996年-2000年)、終生正教授(2000年-)。2007年,入選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2010年,入選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2012年,袁鈞瑛領銜組建了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并出任中心主任。2014年,獲得哈佛大學ElizabethD.Hay教授稱號。2017年4月17日,袁鈞瑛教授以“發現細胞死亡的秘密”為題,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師生做“大師論壇”學術報告。5月,袁鈞瑛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科學成就?理論貢獻
袁鈞瑛實驗室第一次發現了調控線蟲細胞凋亡的基因,并證明了哺乳動物細胞和神經元中也存在與線蟲中功能類似的蛋白酶分子caspase介導哺乳動物細胞的凋亡;闡明了Bid蛋白是從死亡受體到線粒體這條誘導凋亡的通路中不可或缺的信號轉導分子;揭示了蛋白酶caspase-11是介導細胞在細菌脂多糖LPS刺激下活化caspase-1的重要分子;論證了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s在急性神經損傷和慢性神經退行中的作用。袁鈞瑛的發現開創性地用細胞凋亡的分子調控機制解釋了細胞自殺的現象。2005年,袁鈞瑛在《Nat.Chem.Biol.》發表文章,闡述了小分子Nec-1對細胞壞死的調控作用,該文章在國際上首次將不受調控的壞死的概念(Necrosis)更新為可以被Nec-1調控的細胞程序性壞死(Necroptosis),程序性壞死在急性腦損傷、急性肝損傷、癌癥、神經退行性疾病中都發揮重要的作用,該文章首次應用了化學生物學的方法研究了生物問題。2008年,袁鈞瑛在《Nat.Chem.Biol.》發表文章,證明了RIPK1即為程序性壞死保護分子Nec-1的靶標,從而首次闡述了程序性壞死的調控基因。2008年,袁鈞瑛在《Cell》上發表文章,用siRNA篩選的方法,證實基因組中很多基因對細胞程序性壞死都有調控作用,她用3年的時間,提出并解決了一個科學問題即細胞壞死是否被基因調控。運用小分子化合物的工具,袁教授實驗室發現了一種新的可被調控的細胞壞死方式,稱為程序性壞死。2017年7月,袁鈞瑛課題組在期刊《Genes&Development》上發表題為“SPATA2regulatestheactivationofRIPK1bymodulatinglinearubiquitination”的研究成果,揭示了SPATA2蛋白在調控細胞死亡中的重要作用。
?學術論著
截止到2013年,袁鈞瑛的研究工作多發表在《科學》,《自然》,《細胞》等國際一流雜志上,共148篇,多次被國際會議特邀做大會報告,也被諾貝爾獎委員會多次邀請做專題講座。
個人生活
袁鈞瑛的外祖父是法國文學翻譯家李青崖,祖父是有機化學家袁開基,父母皆為上海醫科大學教授,而伯父袁承業是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