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守覺(1925年6月27日—2016年6月3日),祖籍江蘇蘇州,生于上海,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學家。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1925年6月27日,王守覺出生在上海。
1936年,11歲的王守覺進入蘇州東吳大學附中讀初中。一年以后,王守覺剛讀完初一,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威脅到蘇州。
1937年11月,王守覺隨年邁的雙親逃難,一路顛沛流離,甚至繞道香港、越南,于1938年逃到大后方昆明。
1939年,因為大哥在昆明的一家機器制造廠做了廠長,一家人最終在昆明安定下來。王守覺在離開學校兩年之后,插班進入一個學校的初三進行學習,扎實的底子讓他順利地升入高中。但是升入高中不久后,他病倒了。
1942年夏天,王守覺考入西南聯大的電訊專修科學習。
1944年秋,國民政府發起知識青年從軍運動,同濟大學召開動員大會,學生踴躍響應,共三百多人報名參軍,王守覺也在其中。
1946年,王守覺復員后到已遷至上海的同濟大學繼續學習。
1949年,王守覺以優異的成績從上海同濟大學畢業。
1949年至1950年,在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助理員。
1958年4月,回中國后,王守覺開始從事半導體器件和微電子學的研究,參與并主持了鍺高頻晶體管的開創性研制任務,于1958年9月研制成功了截止頻率超過200兆赫的中國第一只鍺合金擴散高頻晶體管,它的截止頻率比當時中國國內研制的鍺合金結晶體管提高了一百倍以上。
1961年,王守覺獲悉美國發明硅平面器件與固體電路的信息,決定終止正在進行并取得了一定結果的硅臺面管的研制工作,立即集中研究室力量轉而投入對硅平面工藝的探索,1963年底完成了國防部門五種硅平面器件的研制任務。這也為中國在“兩彈一星”研究工作中作出貢獻的計算機——109丙機提供了器件基礎。
1964年11月,半導體固體電路也研制成功;1974年,王守覺在中國首次成功地應用計算機輔助自動制版技術,制成了大規模集成電路掩膜版,為基于計算機與圖形發生器的自動制版法代替傳統的刻圖照相制版方式開辟了道路,使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復雜性不再受制于刻圖尺寸與精度。
1978年,王守覺在國際上最先發表了《一種集成高速模糊邏輯電路DYL》,并研究了它在精確信號線路與系統中的應用,依此研究的高速數模轉換電路使中國集成8位D/A轉換器轉換時間由80ns縮短至4ns以下。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90年起,王守覺致力于神經網絡模式識別等機器形象思維的基礎理論與實際應用基礎研究,在國家“八五”、“九五”科技攻關中,承擔了神經網絡的實現和應用技術的攻關工作,研制成中國唯一一個產品化的半導體神經網絡硬件系列。
1994年,王守覺在對人工神經網絡分類功能的研究基礎上,分析了已有人工神經網絡神經元的結構,發現了神經元與高維空間幾何形體之間的潛在對應關系,提出多值和多閾值神經元。
1996年,王守覺提出排序學習掩蔽數學模型(SLAM)以及通用前饋網絡模型。
1997年,王守覺提出模式識別用的神經網絡的新模型,比原來的網絡提高了兩個數量級。
2000年,王守覺在“九五”科技攻關項目“半導體神經網絡技術及其應用”項目的支持下,成功地研制了雙權矢量硬件“預言神二號”,并用于實物模型的識別。隨后王守覺還進一步研制了CASSANN-III和CASSANN-IV預言神系列計算機和通用神經網絡處理機——Hopfield網絡硬件。
2002年,王守覺在高維形象幾何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仿生模式識別的理論。
2016年6月3日凌晨零點五分,王守覺因病醫治無效在蘇州逝世,享年9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