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雅風(1919年3月21日-2011年2月13日),筆名廈峰、蒲良,江蘇海門人。著名地理學家、冰川學家,中國冰川學的奠基人,中國凍土學和泥石流研究的開創者,被譽為中國現代冰川之父。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民國八年(1919年)3月21日,施雅風出生于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新河鎮西南(原樹勛鄉新海村)的一戶農家。
民國十三年(1924年),入新河鎮初小學習。
民國十八年(1929年),在麒麟鎮北私立啟秀高小就讀。
民國二十年(1931年),高小畢業進入啟秀初中。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考入省立南通中學。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于南通中學畢業,考入國立浙江大學史地系深造。
民國三十年(1941年),拜著名地質學家葉良輔為導師,翌年完成畢業論文《遵義南部地形》,獲教育部嘉獎。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在黃秉維教授指導下完成論文《華中水理概要》,9月到重慶北碚中國地理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員。
1945年-1949年,在中國地理研究所工作期間,相繼發表了《川東鄂西區域發展史》《川西地理考察記》《三峽水庫區經濟調查報告》《三峽區鷂子礫巖成因探討》《成都平原之土地利用》等論著。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施雅風隨資源委員會去四川西部進行水利經濟調查。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0月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被編在地下黨的情報系統內,從事科技界革命活動,乃中國地學界為數不多的中共地下黨員之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底,施雅風受命收集一批長江水流量、流速、航道的資料。直到20世紀80年代,施雅風才知道,這些資料為第二野戰軍渡江提供了重要的作戰參考。
1949年,南京解放后,施雅風等人參與創辦《地理知識》月刊(今中國國家地理雜志)。
1953年,調北京任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事地貌區劃研究。
1954年,兼任中科院生物地學部副學術秘書,在竺可楨領導下從事地學發展規劃研究和組織工作。
1957年6月,施雅風和兩位年輕同事前往甘肅,考察河西走廊和祁連山西脈。他和蒙古族向導的考察隊一行4人花費了兩天時間,沿著一條卵石溪谷,攀登上海拔4500米的馬廠雪山,這實際上是黨河南山北坡的冰斗冰川。
1958年,到蘭州,組織中國西部高山冰川考察,先后任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隊副隊長、冰川凍土研究室主任、冰川凍土沙漠研究所副所長、冰川凍土研究所所長、中科院蘭州分院副院長兼研究員。
1959年至1962年,施雅風克服了中國經濟面臨暫時困難帶來的影響,決心安家蘭州。同時,主持組織了天山山系的冰川考察研究。
1966年初夏,為完成成昆鐵路定線的任務,他帶領10多個同事到西昌地區調查泥石流可能對成昆鐵路產生的危害和預防辦法。
1974年,施雅風領導組織的對盤桓在喀喇昆侖西南側、巴基斯坦境內的巴托拉冰川考察研究,為中巴公路的修建作出了重大貢獻。
1978年,施雅風組織中國冰川學家開始了中國冰川目錄的系統編制工作。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后改稱院士)、地學部副主任。
1984年后,改任冰川凍土研究所(現為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名譽所長,兼任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并聘為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蘭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河海大學名譽教授。
1988年,近七旬高齡的施雅風乘飛機環繞半個地球,經南美洲的智利飛抵南極大陸,到達中國長城科學站,回國后,他寫出論文《南極洲:國際科學競技場》。
2008年,在即將迎來五四運動九十周年之際,在施雅風的努力下,促成了江蘇浙江大學校友會的五四紀念活動。
2009年10月17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蘭州施雅風家中探望。年過九旬的施雅風當面向溫家寶提了兩條建議,其中之一即是加強基層民主選舉,希望中央領導加快中國政治改革的步伐。
2010年3月,耄耋之年的施雅風由于心衰加重,住進了醫院。盡管他時常經受著心衰所帶來的嘔吐、便秘等一系列病痛折磨,但他仍堅持在病床上完成了《中國第四紀冰川新論》的審稿,并撰寫了《回顧泥石流科學研究的開創與科學普及》一文。
2011年2月13日18時35分,在江蘇省人民醫院不幸逝世,終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