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生于上海,中國現代女作家。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志上發表作品。
個人資料簡介
- 姓名:張愛玲
- 英文名:Zhang Ailing
- 筆名:梁京
- 原名:張煐
- 出生/生日:1920-09-30
- 逝世時間:1995-09-08
- 享年多少歲:75歲
- 出生地點:中國,上海市靜安區
- 民族:漢族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女,原名張煐,筆名梁京,出生于上海市靜安區,祖籍河北豐潤,畢業于圣約翰大學,中國現代作家。代表作《傾城之戀》《金鎖記》《半生緣》等。1995年9月8日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
個人生活
張愛玲胡蘭成:胡蘭成是張愛玲的第一任丈夫。賴雅,1891年出生于德國,于1967年逝世,德裔美籍劇作家,張愛玲的第二任丈夫。
張愛玲故居:張愛玲故居位于上海市,始建于1933年。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
早年經歷
1937年夏,從圣瑪利亞女校畢業。1938年,年底參加英國倫敦大學遠東地區入學考試。
步入文壇
1939年,張愛玲考上倫敦大學,卻因為戰事激烈無法成行,改入香港大學文學系。不久,在《西風》月刊上發表她的處女作《天才夢》。1942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未能畢業。隨后與好友炎櫻返回上海,報考上海圣約翰大學,卻因“國文不及格”而未被錄取。于是,開始為《泰晤士報》和《20世紀》等英文雜志撰稿。1943年,張愛玲在《紫羅蘭》上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該小說使張愛玲在上海文壇一炮打響,嶄露頭角。此后,張愛玲一發不可收,陸續發表了《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經》《傾城之戀》等一系列小說、散文。1944年,初春,張愛玲因小說《封鎖》與胡蘭成相識、相知、相戀。不久后,便與其結婚。然而,這次婚姻只維持了兩年。這段沒有結果的婚戀是張愛玲人生中一段不尋常的經歷,也是讓她飽受非議的一段經歷。同年,張愛玲不僅創作了《花凋》《鴻鸞禧》《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作品,還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說集《傳奇》以及散文集《流言》,并且在《苦竹》上發表《自己的文章》以回應傅雷的批評,張愛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壇大放異彩。1947年,張愛玲應邀創作了電影劇本《太太萬歲》和《不了情》。1951年,張愛玲以“梁京”為筆名發表小說《十八春》。1952年,張愛玲赴香港,供職于美國新聞署的駐港辦事機構。1954年,張愛玲兩部帶有政治傾向的長篇小說《秧歌》和《赤地之戀》先后在《今日世界》連載,后者張愛玲本人也承認是在美國駐香港新聞處的“授權下”寫的,連“故事大綱”都被擬定,寫作時還有他人參與。
旅居美國
1955年秋,張愛玲以中國專才難民資格去美國,落地即時拿到“綠卡”。1956年2月,搬到紐英倫州,遇見了美國劇作家賴雅;8月與賴雅相識半年后結婚,兩人共同生活到1967年賴雅逝世。1958年,獲加州韓廷敦哈特?;饡Y助半年,在加州專門從事寫作,發表小說《五四遺事》,為香港電懋電影公司編寫《情場如戰場》《桃花運》《人財兩得》等劇本。1960年,張愛玲正式入籍成為美國公民。1961年,應香港電懋影業公司的邀請,張愛玲去臺灣收集資料后赴香港創作電影劇本《紅樓夢》《南北和》及其續集《南北一家親》《小兒女》《一曲難忘》,回美國后還創作了《南北喜相逢》。1962年,在英文《記者》雜志發表訪臺記事《重回前方》。1966年,把中篇舊作《金鎖記》改寫為長篇小說《怨女》在香港《星島晚報》連載。1967年,任紐約雷德克里芙女子學院駐校作家,并開始英譯《海上花列傳》。1969年,將舊作《十八春》略做改動后,易名為《半生緣》在臺灣出版。同年,得陳世驤教授之識,任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中國研究中心”,繼續《紅樓夢未完》之研究,兩年后離職。
晚年歲月
1972年,張愛玲移居洛杉磯,開始了幽居生活。1973年,在《皇冠》發表《初評紅樓夢》,張愛玲的一些散文、小說也由臺灣重刊。1974年,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談看書》與《談看書后記》,在皇冠發表《二詳紅樓夢》,完成英譯《海上花列傳》(未出版,后來因為搬家遺失譯稿)。1976年,出版第二部散文集《張看》,同時發表《三詳紅樓夢》。1977—1993年,張愛玲陸續完成了《色,戒》《惘然記》《對照記》的創作,并出版了《紅樓夢》評論文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8日,張愛玲在洛杉磯西木區家中寓所死后一星期才被發現,享年74歲。生前指定林式同為遺囑執行人。9月19日,遺體在洛杉磯惠澤爾市玫瑰崗墓園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張錯、高全之、張紹遷、許媛翔等人攜帶出海,撒于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