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除巴金外,還有王文慧、歐陽鏡蓉、黃樹輝、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祖籍浙江省嘉興市。中國現代作家。
個人資料簡介
- 姓名:巴金
- 筆名:王文慧,歐陽鏡蓉,黃樹輝,余一
- 原名:李堯棠
- 字:芾甘
- 出生/生日:1904-11-25
- 逝世時間:2005-10-17
- 享年多少歲:101歲
- 出生地點:中國,四川省成都市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巴金,男,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巴金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字芾甘,畢業于南京東南大學附中。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
教育經歷
1920年,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讀書期間,在“五四’新潮思想影響下,加入進步青年組織“均社”。1923年,離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學。1925年,8月,畢業于南京東南大學附中,準備報考北京大學,因病于上海休養。9月,參加發起無政府主義組織上海民眾社并出版《民眾》半月刊。本時期翻譯克魯泡特金的一些著作。1927年1月,赴法國巴黎求學。在法期間,一方面大量閱讀西方哲學和文學作品;另一方面,時時關心著中國,開始寫作《滅亡》。
工作經歷
1933年,任《文學季刊》編委。1935年8月,從日本回國。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務。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總編輯。
寫作經歷
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樣建設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發表在《半月》刊第17號刊載上。1928年12月,回上海。從事文學編輯與創作。1935年8月主編《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叢刊》《文學生活小叢刊》等。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任《救亡日報》編委,與茅盾共同主編《吶喊》(后改名《烽火》)雜志。1938年2月,寫完《春》。1945年,于重慶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同年,抗戰勝利,女兒李小林出生。1957年7月,任《收獲》主編。同年始編《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編定后出版。1962年8月,《巴金文集》第十四卷出版。1963年6月,散文集《傾吐不盡的感情》出版。1964年9月,散文集《賢良橋畔》出版。1967年5月,《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巴金被點名批判。隨后在上海奉賢縣“五七干校”勞動兩年半。1978年8月,《巴金近作》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年10月,譯作《往事與隨想》(赫爾岑著)第一冊出版;12月,散文集《爝火集》、雜文集《隨想錄》(第一集)由三聯書店香港分店出版。1980年3月,《巴金選集》(上下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6月,《巴金中篇小說選》(上卷)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8月,《巴金中篇小說選》(下卷)出版;12月,《巴金近作》(第二集)出版。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隨想錄》之《病中集》、《無題集》等作品。90年代后出版隨筆集《再思錄》,編輯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
社會活動
1940年七月始,輾轉于昆明、重慶、成都、桂林、貴陽等地,從事抗日文化宣傳活動。1949年7月,參加第一次文代會,當選為文聯委員。1950年后,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1950年7月,當選為上海文聯副主席。11月,他參加了華沙第二次世界保衛和平大會。后又五次訪問前蘇聯。1966年8月,中國作協上海分會貼出攻擊巴金的大字報,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關進“牛棚”。1977年,任1983年中國作家協會主席。1983年任中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1984年5月,作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應邀參加了在日本東京召開的第四十七屆國際筆會大會。1988年,任第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4月獲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頒發的“資深作家敬慰獎”。1996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委員會主席。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1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委員會主席。2003年3月在中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3年11月,中國國務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稱號。
個人生活
1936年,巴金與上海愛國女學校學生陳蘊珍(蕭珊)結識。1938年7月,蕭珊高中畢業后追隨巴金來到廣州。1944年,與巴金在花溪結婚。1945年,女兒李小林出生。1972年,蕭珊因患癌癥去世。
健康狀況
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
巴金原名叫什么名字:巴金原名叫李堯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