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光旦(1899年8月13日—1967年6月10日), 生于江蘇省寶山縣羅店鎮(今屬上海市)。字仲昂,原名光亶(后以亶字筆畫多,取其下半改為光旦),又名保同,筆名光旦(見1929《新月》),西名Quentin pan。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民族學家。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1913年,江蘇省政府咨送北京清華學校。
1922年,畢業赴美留學,入達特茅斯學院,1924年獲學士學位;同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獲理學碩士學位。對于譜諜學深感興趣。
1926年回國后至1952年,先后在上海、長沙、昆明和北京等地多所大學任教授。曾先后兼任清華大學及西南聯大教務長、社會系主任以及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等職,畢生致力于愛國民主事業,倡導民主自由思想。
1941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歷任民盟第一、二屆中央常委,第三屆中央委員。
建國后,曾先后擔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政務院文化委員會名詞統一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社會系學科被撤銷,潘光旦遂調入中央民族學院,主要從事少數民族歷史的研究。
1957年反右派斗爭中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是人類學、民族學界著名五大右派(吳澤霖、潘光旦、黃現璠、吳文藻、費孝通)之一。他的“罪名”之一就是所謂“破壞民族關系”。他在土家族民族識別中辛勤而杰出的工作竟然成了右派罪行之一,潘光旦和費孝通愛散步,傍晚時分,常看見這二個人到校門外散步。那些不知青紅皂白的小學生爭相圍觀,呼叫那個大胖子(費先生)是右派人物,還在后面向他們扔石頭。更大的不幸還在后面,“文化大革命”時被抄家、批斗,在醫院,潘光旦已經成為危重的病人,卻得不到任何治療,為了尊嚴,他堅持回到自己的家里。
1967年6月10日晚,潘光旦死在學生費孝通的懷中。
1979年,潘光旦右派問題獲得平反。
潘光旦先生一生涉及廣博,在性心理學、社會思想史、家庭制度、優生學、人才學、家譜學、民族歷史、教育思想等眾多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