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簡介
![金庸](/d/file/p/88b62a1e1210aedba0880b88d22d62e6.jpg)
人物生平
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在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袁花鎮,祖籍江西婺源(古徽州)。家世系浙江海寧查氏,其家為書香門第,金庸本人是查升之孫查揆的后裔。
1929年5月入讀家鄉海寧縣袁花鎮小學。1937年(另一說1936年),金庸從袁花龍山學堂(現袁花鎮中心小學)畢業,同年考入嘉興中學(現嘉興一中),離開家鄉海寧。
1938年,日軍攻到浙江,嘉興中學千里南遷至麗水,金庸進入省立聯合中學初中部。
1939年,讀初中三年級的金庸與同學合編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這是此類型書籍首次在中國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書。
1941年,因在壁報上寫諷刺訓導主任投降主義的文章《阿麗絲漫游記》被其開除,校長張印通介紹他轉學去了衢州。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學畢業。
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學畢業,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因對校內學生黨員行為不滿而向校方投訴,反被退學。后在中央圖書館掛職,閱讀大量書籍。
1945年抗戰勝利后返鄉,曾在杭州《東南日報》暫任外勤記者。
1946年,赴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插班修習國際法課程,同年秋天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
1948年,畢業后調往《大公報》香港分社。
1950年,《大公報》所屬《新晚報》創刊,金庸調任副刊編輯,主持《下午茶座》欄目,也做翻譯、記者工作,與梁羽生(原名陳文統)一個辦公桌,寫過不少文藝小品和影評(筆名姚馥蘭和林歡)。
1955年,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開設《三劍樓隨筆》,成為專欄作家。并在同年首次以“金庸”為筆名擬寫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1956年,在《香港商報》全年連載《碧血劍》。1957年,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專職為編劇,寫過《絕代佳人》、《蘭花花》、《不要離開我》、《三戀》、《小鴿子姑娘》、《午夜琴聲》等劇本,合導過《有女懷春》、《王老虎搶親》(所用筆名為林歡)。
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創辦《明報》,后來推出包括《明報晚報》、《明報月刊》和《明報周刊》、及馬來西亞《新明日報》系列報刊,金庸還成立了明報出版社與明窗出版社。同年在自辦的《明報》上連載《神雕俠侶》。
1972年,宣布封筆,退出俠壇,之后對其以往的武俠作品開始修訂工作。
1973年春,金庸應臺灣地方政府之邀前往臺灣,并與蔣經國見面會談。文革結束后,金庸在1981年與1984年來到中國大陸訪問,并先后在北京與鄧小平和胡耀邦會談。
198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宣告成立,金庸作為委員之一,任基本法政治體制起草小組的港方負責人兼經濟體制起草小組成員。1985年至1989年,擔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政治體制小組負責人,香港基本法咨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
1988年,金庸與查濟民提出了“政制協調方案”(又稱“雙查方案”、主流方案)。?
1989年,金庸辭去基本法草委、咨委職務,結束了從政生涯。同年在《明報》創辦三十年慶祝茶會上宣布卸下社長職務,只擔任集團董事長。?
1991年1月23日,注冊成立“明報企業有限公司”。同年3月22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上市后,他退出報業管理層。同年明報企業上市,金庸任董事長并簽訂三年服務合約,與于品海達成協議由智才技術性收購明報企業。
1993年,兩會期間赴北京訪問,并獲江澤民接見。同年4月宣布辭去明報企業董事局主席職務,改任名譽主席,更將明報集團售予于品海,宣布全面退休。
1994年,金庸返鄉參加嘉興一中90周年校慶并于嘉興高專興建“金庸圖書館”。圖書館落成后再斥資1400萬在西湖興建“云松書舍”,供個人藏書、寫作和與文友交往雅集之用。同年10月,北京大學聘請金庸先生為名譽教授。
1995年,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委員。
1996年秋,當“云松書舍”落成后,金庸改變初衷,毅然捐出斥巨資興建的書舍,現已成為杭州的新旅游景點,內藏金庸作品及手跡陳列室等。
2005年,劍橋大學授予金庸榮譽文學博士名銜。
2007年11月,應邀于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主持講座,題目為《中國歷史的大勢》,并出任港中大文學院榮譽教授。?
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
2010年,英國劍橋大學授予金庸榮譽院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
2011年,國立清華大學授予金庸名譽博士學位院士。
2014年3月10日是金庸的九十大壽,于是各個領域紛紛為金庸先生慶生,有武俠迷手抄840萬字賀壽。
2015年,金庸授權北京市西城區非遺保護中心,將《鹿鼎記》改編為評書,由“連派評書”唯一繼承人連麗如及其弟子播講。
2016年3月,金庸過92歲壽辰,馬云帶領淘寶眾籌祝壽。12月,當選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