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源頭,古籍記載不絕,成書于先秦時期的《山海經(jīng)》就記載說,管涔之山,汾水出焉門漢代史學家班固在他的《漢書·地理志》里也記載說,汾陽北山,汾水所出。著名的地理學家,北魏酈道元在他的《水經(jīng)注》里,對汾河源頭更有詳細的描述,說管涔山重埠修巖,泉...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屹立于太原大地上千余年的古城晉陽,毀之于宋伐北漢的兵燹。越三年,宋將潘美在晉陽故城之北35里的三交城唐明鎮(zhèn),別建新城,史稱太原新城或宋太原城。今橋頭街中段與海子邊交匯的地段,即宋太原城“朝曦門”外護城河橋的故址。...
位于清徐縣城北2公里的清泉湖畔,中隱山麓腳下,距太原市區(qū)35公里。 三國演義城是一處大型歷史文化旅游景點。它建于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的故里。三國演義城占地200多畝,總建筑面積22962.72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關(guān)圣殿、戲臺、獻殿、游樂展官...
上安村有2000年的歷史,原名上岸村,因在大禹治水時期,晉陽湖漲潮至此,故名曰上岸村,后人們?yōu)閳D吉利,將村名改為上安村,村北神堂坡就留有大禹治水的足跡。由于交通方便,上安村一度是民間貿(mào)易集散地,史稱“小青龍鎮(zhèn)”,是山西人“走西口”的必經(jīng)之地...
在山西太原市東南郊郝莊村南。原名永祚寺,因寺內(nèi)雙塔高聳,俗呼今名。明萬歷年間高僧佛登奉敕建造。現(xiàn)存寺內(nèi)主要建筑,全為磚構(gòu),大殿及東西配殿形制,用青磚雕以仿木結(jié)構(gòu)建筑,有檐柱、斗拱及瓦檐,雕工洗煉,富麗精巧。 大殿為兩層重檐樓閣式,內(nèi)置磚雕藻...
清泉寺在清徐縣北平泉村,距縣城3公里。由于寺處九峪十八口的小峪,故又名小峪寺。此寺創(chuàng)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清代重修。清泉寺坐北朝南,寺前原有一架似國畫中一樣的坂橋,由于年久失修,于1957年改建如今的石橋。寺內(nèi)建筑大體上可分為三部...
汾河二庫風景區(qū)是一座以防洪、泄洪為主并有發(fā)電、旅游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 2348 平方公里,總庫容 1.33 億立方米,為了增加野外生態(tài)旅游的樂趣,汾河二庫花了十幾萬元購回二十條竹筏,新添了竹筏漂流項目,游客在山水...
中北大學位于山西太原,是山西省人民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yè)局共建的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大學,是中西部高校基礎(chǔ)能力建設工程入選高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重點建設高校,屬國家二級保密單位。...
拱極門位于太原市杏花嶺區(qū)北大街72號,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這座始建于1376年的城門已得到修繕,城樓主體已經(jīng)完工。修繕后的拱極門城樓為磚木結(jié)構(gòu)、三層四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筑,總建筑面積1491平方米。城樓底層有金柱4根,檐柱16根, 廊柱...
太原晉商博物館是以晉商歷史及晉商創(chuàng)造的商業(yè)文化為主要展示內(nèi)容的專題博物館,是繼迎澤公園新北門暨'錦繡太原'牌樓之后,又一座特色文化名城的歷史性展品和標志性建筑。
館內(nèi)展覽由晉商溯源、晉商歷史、晉商金融、晉商精神和晉商文化五個歷史文化專題構(gòu)成...
位于大悲禪院的后殿,即大悲觀世音菩薩殿。殿內(nèi)供奉著二十四臂觀世音菩薩塑像。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故稱大悲殿。
大悲殿的殿門之上除“大悲殿”匾額外,尚有“普渡迷津”四個大字匾額一塊。殿門兩側(cè)有楹聯(lián)兩副。一副上聯(lián)是:“行深般若五蘊皆空觀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