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面積62.2萬平方公里,位于非洲大陸中央的內陸國家,東與蘇丹交界,南同剛果(布)和剛果(金)接壤,西與喀麥隆毗連,北同乍得為鄰。境內多丘陵,大部分為海拔700-1000米的高原,高原大體可分東部邦戈斯高原,西部印德高原,中部脊狀高地,多縊口,為南北交通要道。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
中非概況
中非,全稱為中非共和國,面積62.2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400萬(2006年)。全國有大小部族32個,主要有巴雅,班達、桑戈和曼吉阿族等。官方語言為法語,通用桑戈語。居民信奉原始宗教的占60%,天主教占20%,基督教新教占15%,伊斯蘭教占5%。
中非是一個位于非洲大陸中央的內陸國家。東與蘇丹交界。南同剛果(布)和剛果(金)接壤,西與喀麥隆毗連,北同乍得為鄰。境內多丘陵,大部為海拔700-1000米的高原。高原大體可分東部邦戈斯高原;西部印德高原;中部脊狀高地,多縊口,為南北交通要道。東北邊境的恩加亞山海拔1388米,是全國最高點。烏班吉河是境內最大河流,此外還有沙里河。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
公元9-16世紀先后出現過班加蘇、臘法伊和宰米奧三個部落王國。16-18世紀的奴隸貿易使當地人口大為減少。1885年遭法國入侵,1891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10年被劃為法屬赤道非洲四個領地之一,稱烏班吉沙立。1946年成為法國海外領地。1957年初成為“半自治共和國”,1958年12月1日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定名為中非共和國。1960年8月13日宣告獨立,仍留在法蘭西共同體內,戴維-達科任總統。1966年1月陸軍參謀長博卡薩發動政變,自任總統。1976年博卡薩修改憲法,廢除共和,建立帝國。1977年正式加冕,稱博卡薩一世。1979年9月20日發生政變,博卡薩被推翻,帝制廢除,恢復共和制。1981年9月1日,武裝部隊參謀長安德烈-科林巴宣布軍隊接管政權,科林巴任國家復興軍事委員會主席、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1985年9月21日科林巴宣布解散軍委會,成立新政府,自任總統。1986年11月21日舉行公民投票,正式選舉科林巴為共和國總統。12月8日科宣布成立首屆民選政府,實現了由軍政權向民選政權的過渡。1987年2月科林巴建立“中非民主聯盟”單一政黨;7月中非舉行立法選舉,恢復了中斷22年的議會制度。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5∶3。旗面由四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和一個豎長方形構成。橫長方形自上而下依次為藍、白、綠、黃四色,紅色豎長方形將旗面分成左右相等的兩部分。旗面左上角有一顆黃色五角星。藍、白、紅三色與法國國旗顏色相同,表示中非與法國的歷史關系,還象征和平與犧牲精神;綠色象征森林;黃色象征熱帶草原和沙漠。五角星是指引中非人民奔向未來的燦爛之星。
中非共和國被聯合國公布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80%以上的工業品依靠進口。河流很多,水力資源豐富,土壤肥沃,全國耕種面積六百萬公頃,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糧食主要是木薯、玉米、高粱和稻米。棉花、咖啡、鉆石和木村是中非經濟的四大支柱。南部剛果盆地覆蓋著大片森林,盛產名貴木材。礦產資源主要有鉆石(一九七五年產四十萬克拉),占出口總值的百分之三十七。鉆石、咖啡和棉花是主要出口商品。旅游名勝為馬諾沃-貢達-圣弗羅里斯國家公園,該公園的重要性依賴于它的大量的植物和動物群。
趣聞:中非人保持圖騰信仰,每個家庭都崇拜一種動物,視其為力量的象征,不能捕殺更不能食用。中非人不能與穿黑色喪服的婦女握手,只能口頭問候或點頭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