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十幾年的英語,仍然是聾子、是啞巴
就 “中式英語”是中國特色的英語教育和英語教學的杰出成果。我眼中的“中國特色”,是指學生在當前的教育下,學了十幾年的英語,除了會考試,生活和工作中仍然是聾子、是啞巴。我認為,這種中國特色的英語持續了幾十年,是不應該的,是中國教育界的恥辱,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悲哀。我認為,這種狀況必須要改變,也必將要改變。為此,我呼吁我們每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要思考,都要建言,都要貢獻力量,因為,這不僅是為了我們自己,也是為了我們的孩子,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希望……
絕大多數人學了十幾年后仍舊說不好英語,一定是學習方法上出了問題。其實,我們中國人學習英語,不管你是從多大年紀開始學起,初學的時候,對于外語而言,你就是個嬰兒。既然是嬰兒,就應該遵循嬰兒學習語言的順序,急功近利的想法是要不得的。
學習語言首先是從口語開始的
最初,當然要學習口語。學習口語,當然要從最簡單的名詞、動詞、形容詞說起,之后是動詞帶賓語的動賓短語,再后來是主謂結構的簡單句子。換句話說,最開始就是最簡單的祈使句、感嘆句,甚至簡單到只有一個詞語,然后是簡單的主謂句。在學習語言的最初的時候,我們是沒有這些詞性和句子結構的概念的,我們就是模仿和重復。但是恰恰是這個最簡單的模仿和重復階段,形成了我們的語感。
說到這里,有必要說一下什么是語感了。我個人認為,語感就是構句的感覺或者構句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組織句子表達想法的能力,在聽得懂的同時也說得明白的能力。其實,漢語和英語是一樣的,基本的句子就是“主--謂--賓”嘛,出現的變化無非是有時省略了某些成份,有時增加了某些成份而已。所謂語感,就是培養和形成以“主--謂--賓”為框架構句的習慣和能力。
記得,學齡前,女兒是不看文字讀物的,因為沒有學習漢字嘛,當然看了也白看。但是,盡管女兒在學齡前沒有讀過文字讀物,仍然沒有妨礙她口齒伶俐地表達內心的想法。女兒在學齡前,聽了幾十盤故事磁帶,能夠講述大段大段的情節生動的故事。我想,那個時候,女兒的漢語語感應該已經完全形成了,盡管那時她還不認識一個漢字。
細細回味,我覺得聽故事是幼兒學習語言、培養語感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如果說培養口語語感有什么訣竅的話,聽故事,反復地聽故事,應該是唯一的訣竅。記得女兒聽故事的時候,很認真,聽的時候很少發問,當然聽完了后,她有時會問我一些問題,但是,這些問題,絕大多數是情節方面的,只有少部分問題是不懂某句話或者某個詞匯。那時的女兒,聽故事簡直就著了迷,天天聽,一個故事聽了幾十遍、上百遍,也不厭煩,最終聽得自己每個故事都能聲情并茂地講述出來了。什么是語感?我想,這就是語感吧。
但是,遺憾的是,似乎目前市場上原版的有聲英語初級讀物并不多見。所以,專家們提倡選擇一本或者幾本原版的英語書籍,大聲地、反復地朗讀,大概也包含著讓自己“聽故事”以培養語感的意思吧,只不過,要一個人身兼二職----既當講述者,又當聽眾,略微顯得有些累。
啰啰嗦嗦地描述女兒從出生到進入小學之前這個學齡前階段的學習說話的過程,是想說明,學習語言首先是從口語開始的,語感的形成也是從口語開始的。
上小學后,女兒開始學習拼音,學習寫字,學習寫日記,學習寫作文,直到現在,女兒的作文里的語法錯誤也沒有斷過。但是,女兒口語交流與表達中卻絲毫沒有語法錯誤。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漢語這個語言工具,女兒在口語運用上已經熟練了,但在書面語的運用上還差得很遠。毫不夸張地說,在書面語的運用上,女兒要用一生的時間去努力,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例外。
毋庸置疑,語言是人與人交流的工具,最便捷的用法是口語,其次是書面語。母語如此,外語也如此。道理很簡單,中國人這樣用語言工具,外國人也這樣使用語言工具。沒有人會傻到日常生活中舍棄口語而大量采用書面語來交流。這就是即便某個人是文盲,也不妨礙他與別人正常交流。當然,閱讀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我們學習外語,一定要遵循學習語言的規律,要理順先后順序,先口語,后書面語。我們首先做到用英語進行口語交流,其次再做到閱讀英文資料,再次才是用英文寫作。就如同我們學漢語也要先會說話,再會朗(閱)讀課文,最后才會寫作文一樣。
在這里,我覺得有必要把語感分成“口語的語感”和“書面語的語感”兩方面,因為口語與書面語,在語法上有著許多的差異,有必要區分對待。口語的語感,是聽和說鍛煉出來的。書面語的語感,是閱讀出來的。只有大量的聽和說,才能不斷地提高口語的語感,才能不說錯話,才能準確地表達思想。同樣,只有大量的閱讀, 才能不斷地提高書面語的語感,才能不寫錯句子,寫出好文章。
基于以上分析,我個人認為,首先要大膽的說,堅持不懈地說,說什么?先說最簡單的句子,簡單到什么程度?簡單到一開始就是一個名詞、一個動詞,然后,再慢慢過度到由2、3個單詞構成的短語,這個短語,大概就是語法書里所說的祈使句或者感嘆句了。這個階段,不妨長一些,盡量多積累些。之后,再說主謂賓句子, 主謂賓句子,也要先說肯定,再說否定,最后說疑問。至于分句、從句,先放一放吧,偶爾說個一個兩個,就先說著吧,不要去想什么語法。每天,至少要說上個 2、3個小時吧。
一開始說不準音,沒關系。記得有許多小朋友嬰幼兒時期把“姥姥”說成“咬咬”或者“腦腦”的,但是,成年后,他們都無一例外的吐字清晰、口齒伶俐。一開始發音不標準,不用怕,一點也不用怕,積累多了,時間久了,自然就更正過來了。
為了自己能在短時間內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口語,一定要讓自己變得笨一點,讓自己從呀呀學語的嬰兒開始----每天重復最簡單的句子,先是一個單詞的句子,再是2個單詞的句子,然后是3個單詞、4個單詞的短句子,一定要循序漸進。每天聽與說加起來,最好能達到2、3個小時,每個句子每天重復至少50遍以上最好。一定要熟練,要脫口而出,要對答如流。這樣堅持半年,應該可以熟練地運用200個簡單的句子了吧,每個句子略微作一下單詞替換,可以引出1000個常用的句子了吧。“生存英語”的程度,應該達到了吧.
語法,請在閱讀階段再涉足
我個人認為,不先說話,而先琢磨語法的人,大多是想走捷徑的人,其實,語言本無法,亦無捷徑,語言就是說出來的,而后,才是有文字形式記錄下來的。所謂的 “法”,是人為的對語言的后天歸納、總結和提煉而已。學習語法,放到已經可以熟練地說之后再涉及吧。聾子英語、啞巴英語,都是先學語法害的。
英語口語的語感形成后,再培養自己的書面語的語感。前者是基礎,后者是提高。那么如何提高呢?最好的方法,是閱讀母語是英語的人創作的作品,而且,最好有中文對照。用地道的英語,對照地道的漢語。比較,在比較中形成英語的語感。
需要說明的是,開始閱讀之前,一定要認識至少500個以上的常用單詞。否則,是不建議匆匆開始閱讀的。因為,砍柴要用到刀,磨刀不誤砍柴工。一本書,要反復讀,反復琢磨,要讀得了然于胸方可讀第二本。萬萬急不得。因為,吃透一本書,要比通讀十本書還要有益。
時刻銘記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交流與溝通
學習英語,不能有畏難情緒,當然,指望不下一番工夫就可以熟練使用英語也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