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英語學習似乎是十幾二十幾歲年輕人的“準專利”,而如今,在英語學習者的隊伍中,往往不乏35+甚至四十開外年齡段的男男女女。無論是在出國考試類的培訓還是一般的英語學習課堂中,這些“高齡”的社會人學習者,都是極為認真的一群。或許是因為和只是迫切需要成績結果的在校學生們不同,已經在職場中打拼多年可能還小有成就的社會人英語學習者們,幾乎都是在生活、工作亦或是前途發展上發現了深刻而又迫切的對于英語的需要,進而自覺的投入學習中的。壓力轉化為動力,也有可能會變得急功近利而法不得當,這些最為認真的學習者,卻未見得就是學習效果最好的一群。
借用一個已經被用爛的說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找到適合的方法才能看到理想的效果,而把功夫用在“刀刃上”之前,總得先知道“刀刃”到底在哪里。
認識幾位在外企工作多年的朋友,想來英語水平即使達不到達人級別,至少口語也應該是講得順暢流利,可是每每見面的時候,卻總是在一邊無比怨念的訴說工作繁忙緊張,一邊捶胸頓足的跪求說好英語的辦法。像這幾位朋友一樣,社交網絡中有著不少外國人,或者是在工作環境中常用英語的人,因為環境的熏陶、浸染亦或者是“強制”,用英語交流溝通起來恐怕難有什么障礙,說起英語來絕對“能夠讓外國人明白想說什么”,但卻也僅止于此而已,很難說的更好,也就談不上講的地道了。而平日就不怎么使用英語的人們,恐怕狀況會更加的不理想。
既然周一到周五的時間已經奉獻給了工作,周末的日子不妨把心放在學習上。泡上一盞香茗,翻開一本也許多少有些無聊的語法書,句子成分,詞性變化,在迫切的追求提高之前,先耐心的用上一些時間搞清楚簡單卻正確的英語是如何說的,找出自己口語上的錯誤和不好的習慣,在說的時候特別的注意,一點點改正過來,讓自己的口語從“能夠說明白”到“能夠正確的說明白”。一支簡單的錄音筆或者是手機的錄音功能會是不錯的幫手,錄下自己說的話,重新聽過,找出自己常常犯錯誤的地方。對于已經工作,遠離學習生活的人來說,往往是缺少系動詞,助動詞使用混亂,和完全無視介詞的存在。聽過之后把錯誤一一修改,然后同樣的內容重新說一遍,錄一遍,再聽一遍,再查一遍,如此反復,英語正確的使用和表達方式就會逐步的取代錯誤的習慣。
而說起周末作為休息日的地位,不難聯想到看劇集/電影學英語這個主意。只是有些人坐擁幾T的電影和劇集資源,每日孜孜不倦的欣賞,仍未見口語水平有什么大的提高,而有些人則在看劇看電影的過程中受益匪淺,不僅變身而成英語達人,講一口地道的美式口音或者倫敦腔,還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歷史社會熱點了如指掌,能夠在“老外”面前侃侃而談。并不是有誰的體質性格脾氣秉性適合這種方法,而別人就不適合,能不能學到東西,關鍵仍是在于看什么,如何去看。
不妨嘗試著把一部電影,一集劇集用心的反反復復的多看多聽幾遍,而不只是泛泛的瀏覽而過,俗話不是也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么?無論是電影還是劇集,追號是有中英雙語字幕的,在網絡發達到這種程度的今天,熱情的字幕組們漢化制作好雙語字幕的資源絕對不難找。看第一二遍的時候,先看故事情節,人物心理,不放盡情地跟著劇中人嬉笑怒罵。從看第三遍開始,打開中英兩種語言的字幕,仔細滲入的去“精看”,劇中人物語言的中文意思,用地到的英語是如何表達出來的,無論是熟悉詞匯的新鮮用法,還是完全新鮮的詞匯,都可以而且應該記憶下來,成為自己語言庫中的庫存,在類似的場合,類似的話題下就可以毫不客氣的直接使用。而之所以用中-英的方式,而不是直接英-中的邏輯來記憶,是因為前者更適應在口語水平還不是那么理想的時候,講口語的思維過程,而隨著口語水平的逐步提高,后者也會自然而然的取代前者的位置。第三遍之后,再看的時候,試著跟著劇中人一起張開嘴,念念臺詞,口語學習的基礎是對于聽到的東西的模仿,模仿的多了,也就漸漸的成了自己說話時的內容和習慣。
如此這般,也許周末兩天不過只能看下來一兩部電影,兩三集劇,似乎遠不如一氣呵成看完整個三部曲或是一整季來的酣暢淋漓,但是收獲必定是任由心情隨著劇情跌宕起伏一整天,然后疲憊的爬上床睡覺度過周末所難及的。
一個星期只有七天,如果說五天是老板的,那么剩下的兩天必然是屬于自己和親朋的。用些時間陪伴朋友親人,余下的時光,好好地利用,必不會虛度。
(實習編輯:于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