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布魯克林橋
哈特·克蘭(Hart Crane, 1899-1932),又譯哈特·克萊恩,美國當代著名詩人,生于俄亥俄州一個糖果制造商家庭,父母關系緊張,最終離異,給克蘭幼小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傷害。他便隨外祖父居住在古巴以南的派因斯島上。因此后來他的詩中充滿了這種童年的痛苦,也有對異國風光的緬懷。
《橋》(Bridge, 1930)是克蘭的代表作,也是美國文學史上的重要詩作。作品中的橋是指的布魯克林橋。1924年克蘭在紐約住的公寓正是此橋的設計師曾經(jīng)住過的,從窗口可以看到橋的雄姿,克蘭便萌發(fā)了創(chuàng)作謳歌大橋的長詩之意。
全詩由一首序詩和8部分(共15首詩)組成,序詩《獻給布魯克林橋》提出長詩的主題,令讀者看到希望,又認識到存在的問題。克蘭通過此詩對美國歷史進行一種現(xiàn)代性、神話性的總結,以期徹底了解這種經(jīng)歷,指出現(xiàn)在與過去的緊密關系及未來的希望。此詩也是克蘭對《荒原》的一種回擊,他認為《荒原》過于悲觀,忽略了“精神方面的事件及可能性”。
How many dawns, chill from his rippling rest
The seagull’s wings shall dip and pivot him,
Shedding white rings of tumult, building high
Over the chained bay waters Liberty--
多少個晨曦,當粼粼的靜水沁寒,
海鷗雙翅點水,繞它盤旋,
投下激動的白圈,在此鏈囚的
海灣上矗立起一座“自由”——
Then, with inviolate curve, forsake our eyes
As apparitional as sails that cross
Some page of figures to be filed away;
--Till elevators drop us from our day . . .
接著,無玷的弧線一劃,遠離視野
若靈幻的帆,橫越了
白紙上的黑字,好給存檔;
——直至升降機把我們從日間擲下……
I think of cinemas, panoramic sleights
With multitudes bent toward some flashing scene
Never disclosed, but hastened to again,
Foretold to other eyes on the same screen;
我想起電影院,全景的戲法
吸引觀眾躬身朝著閃耀的一幕,
從不揭秘,只會匆匆重掠,
在同一屏幕上已顯示給其他眼睛的形象
And Thee, across the harbor, silver-paced
As though the sun took step of thee, yet left
Some motion ever unspent in thy stride,--
Implicitly thy freedom staying thee!
而您,橫跨海港,銀閃的步伐
竟似旭日尾隨,卻于
邁步之中留下余力不盡——
內(nèi)蘊的自由令您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