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上作》翻譯及注釋
長恨復長恨,裁作短歌行。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余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
譯文:長恨啊!實在更長恨!我把它剪裁成《短歌行》。及時唱歌行樂吧!什么人了解我,來為我跳楚舞?聽我唱楚狂人接輿的《鳳兮》歌?我在帶湖既種了九畹的蘭花,又栽了百畝的蕙,到了秋天可以吃菊花的落花。在我的門外有滄浪的清水可以洗我的絲帶。
注釋:長恨復長恨二句:長恨,即《長恨歌》。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進,此恨綿綿無絕期。”《短歌行》,樂府平調曲名。楚狂聲:楚國的狂人接輿的《鳳兮歌》。纓:絲帶子。
一杯酒,問何似,身后名?人間萬事,毫發常重泰山輕。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
譯文:請問:一杯酒與身后名譽,哪一件重要?身后名當然重要。但是,現今是人間萬事都是本末倒置,毫發常常是重的,而泰山卻倒很輕。最悲傷也沒有比生離死別更悲傷的,最歡樂也沒有比結識了一個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更歡樂的。這是古今以來兒女的常情。富貴不是我謀求的事,還是回到帶湖的家去,與我早已訂立過同盟的老朋友白鷗聚會的好。
注釋:毫發常重泰山輕:這是說人世間的各種事都被顛倒了。悲莫悲生離別三句:這里是對陳端仁說的。表示對陳端仁有深厚的感情。
辛棄疾簡介
唐代·辛棄疾的簡介
![辛棄疾](/d/file/p/265954a6eedae9323d3354a2d5b6ed2d.jpg)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 ? 辛棄疾的詩(79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