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庭芳·促織兒》翻譯及注釋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寶釵樓外秋深。土花沿翠,螢火墜墻陰。靜聽寒聲斷續,微韻轉、凄咽悲沉。爭求侶,殷勤勸織,促破曉機心。
譯文:月光清澈如水,沐浴著高高的梧桐林。夜露潤濕幽暗的秋草,寶釵樓外秋意正深。青苔沿著墻根伸展,忽見一個螢火蟲墜下墻陰。靜靜地聽著蟋蟀的叫聲,斷斷續續,聲聲凄涼。它并不是為了尋求伴侶,而是殷勤地督促婦女織布做衣,可謂費盡了苦心。兒時,曾記得,呼燈灌穴,斂步隨音。滿身花影,猶自追尋。
注釋:促織:蟋蟀。漙:露水多。寶釵樓:唐宋時咸陽酒樓名。土花:青苔,苔蘚。勸:催促。機心:原指機巧功利之心。這里是說蟋蟀為“勸織”而煞費苦心。
攜向華堂戲斗,亭臺小、籠巧妝金。今休說,從渠床下,涼夜伴孤吟。
譯文:曾記得孩提時,小伙伴相互招呼著,提著燈籠四處搜尋蟋蟀。端水灌進蟋蟀的洞穴里,又放輕腳步仔細聽著,追尋逃跑蟋蟀的聲音。任憑月光花影鋪了滿身,獨自一個人也要追蹤。將逮到的蟋蟀興致勃勃地帶到精美的廳堂參加戲斗,與他人的蟋蟀決一雌雄,亭臺般的小籠小巧而涂金色。而今不必再度提起幼年趣事,雅興已經沒了。蟋蟀正在我的床下發出低吟,在寒冷的夜里陪伴著我這孤獨的人哀嘆悲吟。
注釋:滿身花影,猶自追尋。
張鎡簡介
唐代·張鎡的簡介
張鎡,字功甫,原字時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號約齋。居臨安,卜居南湖。循王張俊之曾孫。隆興二年(1164),為大理司直。淳熙年間直秘閣通判婺州。慶元初為司農寺主簿,遷司農寺丞。開禧三年(1207)與謀誅韓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彌遠,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編管,卒于是年后。張鎡出身華貴,能詩擅詞,又善畫竹石古木。嘗學詩于陸游。尤袤、楊萬里、辛棄疾、姜夔等皆與之交游。《齊東野語》載“其園池聲妓服玩之麗甲天下”,又以其牡丹會聞名于世。
...〔 ? 張鎡的詩(6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