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壽城春望》翻譯及注釋
漢壽城邊野草春,荒祠古墓對荊榛。
譯文:春天來了,漢壽城邊野草叢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正長滿荊榛。
注釋:漢壽:縣名,在今湖南常德東南。荊榛:荊棘。
田中牧豎燒芻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譯文:田里的牧童燒化著丟棄的芻狗,路上的行人在觀看墓前的石麟。
注釋:牧豎:牧童。芻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拋棄。陌:田間小路。石麟:石頭雕刻的麒麟,這里泛指古代王公貴族墓前的石刻。
華表半空經霹靂,碑文才見滿埃塵。
譯文:經過雷電轟擊,華表已經半毀。由于積滿灰塵,碑文僅可辨認。
注釋:才見:依稀可見。
不知何日東瀛變,此地還成要路津。
譯文:不知什么時候又發生滄海桑田的變化呢,到那時,這里又會成為南北交通的要津。
注釋:東瀛:東海。東瀛變:指滄海桑田的變化。要路津:交通要道。
劉禹錫簡介
唐代·劉禹錫的簡介
![劉禹錫](/d/file/p/5ae7b1b37a940abe9908b306ebad9d32.jpg)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 ? 劉禹錫的詩(65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