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翻譯及注釋
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綠尊雖盡日,白發好禁春。
注釋:無賴:《漢·高帝紀》:“始大人常以臣亡賴。”注:“江淮之間,謂小兒多詐狡獪為亡賴。”
石角鉤衣破,藤枝刺眼新。何時占叢竹,頭戴小烏巾。
注釋:石角:《仇池記》:石角外向。
野寺垂楊里,春畦亂水間。美花多映竹,好鳥不歸山。
注釋:垂楊:《三輔黃圖》:長楊宮中有垂楊數畝。
城郭終何事,風塵豈駐顏。誰能共公子,薄暮欲俱還。
注釋:薄暮:《淮南子》:“薄暮而求之。”注:“薄,迫也。”王嗣奭曰:大抵高人貴介,所好不無濃淡暄寂之殊,如陶學士以取雪烹茶為清事,而黨太尉以銷金帳下淺斟低唱為樂事,然不知其為伐性之斧斤也。“風塵豈駐顏”,所以箴之者至矣。
杜甫簡介
唐代·杜甫的簡介
![杜甫](/d/file/p/42dcb9ea3e1e38ca36a5c92cddf237bb.jpg)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 杜甫的詩(113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