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好·握手西風淚不干》鑒賞
原文
握手西風淚不干,年來多在別離間。遙知獨聽燈前雨,轉憶同看雪后山。
憑寄語,勸加餐。桂花時節約重還。分明小像沉香縷,一片傷心欲畫難。
賞析
“握手西風淚不干”,劈頭便是一派依依惜別景象,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握手、西風、淚不干,每個詞都帶著蕭瑟的意境,組合在一起便營造出了極強的感染力。這里的“握手”不是西方的禮節,而是離別時真情流露的動作,同義的詞是“執手”。
如果說“握手西風淚不干”通過描寫送別的畫面,奠定了這首詞的基調,那么“年來多在別離間”一句就是通過納蘭容若的怨恨,來進一步加深了這種哀傷。每個人都會經歷離別,偶爾的分別尚可接受,但是“年來多在別離間”,知心之人難以聚首。
“遙知獨聽燈前雨,轉憶同看雪后山。”這兩句描繪出了兩幅迥然不同的畫面——離別后,在風雨之夜不能成眠,獨坐燈前,且聽一窗冷雨;憶曾經,兩人雪后初晴興致盎然,攜手同游,共賞一山銀裝。“遙知”已是人海茫茫,“轉億”便成往事隨風;“獨聽”聽盡凄涼寂寞,“同看”看遍良辰好景。昔日的相聚合樂.與今后一個人郁郁寡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愈歡樂,也就愈痛苦。
納蘭容若想象分別之后友人“獨聽燈前雨”,似乎是在寫他的孤獨,其實這是容若的孤獨。這是詩詞中的一種寫法,能夠確定遠方的友人深深地思念自己,這需要勇氣和自信。因為彼此相知,所以知道在想著他的時候,他也一定在想我,所以才敢說的這樣毫不猶豫。
恨離別,無限傷感之中,仍然念念不忘關心友人,反復叮囑著:“多吃些飯。”“憑寄語,勸加餐”,這句化自王次回“欲寄語,加餐飯。難囑咐,魚和雁”。“勸加餐”真的是個很熟悉的情景。想來知己送別,一定會有很多話囑咐,而納蘭容若偏偏選了“多吃飯”這句最樸素的話,未經雕琢,卻質樸感人。讀來平淡之中感受到濃濃的溫暖。
“桂花時節約重還”,這是容若與顧貞觀相約,在桂花開放的時節.知己再重聚京華.互訴衷腸。約定,似乎是送別時一個不變的情節。因為不舍,也為了給彼此一個慰藉。而約在“桂花時節”,首先想到的便是中秋節,這個月圓人圓的日子,于是便又多了一層期盼。在桂花飄香的時候,希望能與你團圓,共品桂花酒、賞月吟詩。
最后兩句“分明小像沉香縷,一片傷心欲畫難”,與“送梁汾南還,為題小影”的題目切合,也是全詞最動人的兩句,尤其是“一片傷心欲畫難”一句,算得上是畫龍點睛的一筆。剛剛畫好的小像籠罩在裊裊升起的淡淡香煙之中.納蘭容若細細觀察許久,卻還是不滿意,妙手丹青仍然畫不出我的離傷與思念。
該詞上片想到一年來聚少離多,更增添了此次送別的悲傷。三、四兩句遙想別后情景,希望彼此能以相聚時的歡樂戰勝別后的孤獨寂寞,有情有景,情景相生。過片殷勤叮嚀,相約重還的時間。結句寫自己獨對好友小像以慰相思,從中卻看到滿面風霜,感受到“一片傷心”,表達了對好友坎坷遭遇的無限同情和深切理解。
納蘭性德簡介
唐代·納蘭性德的簡介
![納蘭性德](/d/file/p/4e5e8b5743eac5f04cd9b2864f2b73f2.jpg)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