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間·晴雪小園春未到》鑒賞
原文
晴雪小園春未到,池邊梅自早。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風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卻老。相逢莫厭醉金杯,別離多,歡會少。
賞析
這是一首春詞,主題是詠春惜別,傷年華之易逝,嘆良會之難得。
此詞全用仄韻,全詞十句八韻,除下片第四句和第五句分用平韻外。余均一韻到底。
上片四句每句有韻,第三四句構成對偶句。起句突出一個“春”字。以下即圍繞“春未到”而展開寫景。“晴雪”猶在,表明春意尚薄。小園里雪壓冰欺,百卉仍沉睡未醒,故曰“春未到”。雖是如此,但報春的早梅卻在池邊探頭探腦了。第二句承前而有轉折,“梅自早”,有梅得春先,冒寒一枝獨放之意。第三四句仍照應首句而作了有力的渲染。“鵲銜巢”是說鳥類在銜草筑巢。主語“鵲”之前,有個作為修飾語的名詞“高樹”,即高高的樹上。因為樹高風大。故鳥類仍然需要在春天將到未到之際修筑好自己的巢,以抵御寒氣的侵襲。“斜月明寒草”中“斜月”與首句,“晴”字相應。“寒”字與“雪”字相應。既然有月,當是夜間。天是放晴了,草上還帶有殘雪,這就使得月光下的白草顯得格外晶瑩皎潔。這上片四句純屬寫景,從“小園晴雪”開始,寫到“池邊早梅”,再寫到“高樹鵲巢”,最后到“斜月寒草”收住。這四句上下連貫,緊湊而又層次井然。隨著作者的移步換形,雖在小園,卻能一句一個景、一步一個境地引人人勝。盡管春尚未到,嫩寒猶甚,讀來仍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三、四兩句,構思精巧,意境深邃而造語自然,堪稱佳制。
下片六句,寫景言情兼而有之。按其順序,前三句可分兩段,前兩句寫景物,后一句寫入事。前兩句正面歌頌,后一句意在轉折,深致感嘆。這三句意思簡明,在于贊美江南一帶的山川風物。不過,在贊美之余,亦發出感嘆,山河不老,而人物卻在不斷變換,“昨日少年今白頭”,人生原是十分短暫的。此句反跌前句“風景好”,并為引起下文提供依據。有聯系上下文、穿針引線的功用,極見關鍵。“相逢”以下三句一氣呵成,以勸飲、惜別為主旨,又可分為前一句勸酒。后兩句惜別。后因前果,脈絡分明。這三句又與下片前三句互為因果。正由于金陵道上風光明媚,而人生苦短,青春易逝,嘉會無常,故人們應珍惜這大好時光,利用這短暫的相聚,杯酒聯歡,暢敘衷情。這就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情,也是這首詞的主題。當然,作為封建士大夫代表人物的馮延巳,他的思想境界,只能達到這樣的高度。他的感嘆人生離多會少,雖有普遍性,總帶有那個時代的烙印。盡管如此,這首詞的藝術構思和表現技巧,仍有其獨到的一面,尤其是他以平易之筆寫紛紜復雜心事的手法,于后人不無啟迪。
馮延巳簡介
唐代·馮延巳的簡介
馮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在南唐做過宰相,生活過得很優裕、舒適。他的詞多寫閑情逸致辭,文人的氣息很濃,對北宋初期的詞人有比較大的影響。宋初《釣磯立談》評其“學問淵博,文章穎發,辯說縱橫”,其詞集名《陽春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