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代北燕南》鑒賞
原文
代北燕南,應不隔、月明千里。誰相念、胭脂山下,悲哉秋氣。小立乍驚清露濕,孤眠最惜濃香膩。況夜鳥、啼絕四更頭,邊聲起。
銷不盡,悲歌意。勻不盡,相思淚。想故園今夜,玉闌誰倚。青海不來如意夢,紅箋暫寫違心字。道別來、渾是不關心,東堂桂。
賞析
這首詞以明月為媒介,以月之照臨千里之外的閨房與邊地想到了千里之外的親人,表達了詞人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詞的上闋前兩句寫千里共明月之意,接下兩句寫此時獨自傷悲的心情,再二句描繪相思的情景,結處則以此刻邊聲、烏啼烘托相思之苦之無助。月的力量是無形又有形的,月光同時彌補了兩地難以逾越的距離,使詞人的思緒飛躍于兩地之間,頻頻更換的場景模糊了邊地于閨房的界限。上片層層轉進,曲折婉轉。
下闋進一步訴說相思的痛苦。前四句說悲歌不勝消受,悲淚暗流不止,其相思之苦狀如此,奈何奈何?下二句又假想妻子也在為別離而傷感,再二句怨恨無夢可慰相思之痛,只有以違心之字的書信聊以自慰。最后二句宕開,是“違心字”的延伸。以思婦之口,道出了征人的不關心思念自己。語雖平淡,但卻更顯情致綿長深婉。因遙遠的距離之隔產生的抱怨于誤解恰恰表現出了與妻子感情篤摯、意氣相投的底蘊。
全詞意象繁密,情感細膩,在纏綿悱惻的思念中平添了慷慨悲涼之氣。
納蘭性德簡介
唐代·納蘭性德的簡介
![納蘭性德](/d/file/p/4e5e8b5743eac5f04cd9b2864f2b73f2.jpg)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