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樓·吾衰矣》鑒賞
原文
吾擬乞歸,犬子以田產未置止我,賦此罵之。
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暫忘設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穆先生,陶縣令,是吾師。
待葺個園兒名“佚老”,更作個亭兒名“亦好”,閑飲酒,醉吟詩。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便休休,更說甚,是和非!
賞析
“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三句直接駁斥兒子用以阻止詞人引退的理由,有針鋒相對之勢。詞人的兒子認為詞人此時的官位還不夠,積蓄的俸祿還不足以購買豐厚的田產,言下之意希望父親能繼續升官,而詞人劈頭便說:“吾衰矣。”兒子以富貴為念,詞人便以富貴的時機、富貴的憂患來回應。“暫忘設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穆先生,陶縣令,是吾師”五句全是用典,故事的主人公有兩個,穆生和陶淵明。西漢楚元王劉交以穆生、白生、申公三位賢士為中大夫、禮賢下士,席上專為不喜飲酒的穆生設醴,其孫劉戊繼任為王后忘了設醴。穆生看出楚元王怠慢背后潛伏的危機,毅然辭官。陶淵明曾當任彭澤縣令,因為不愿意以五斗米的官俸而低頭向鄉里的小人,便辭官而去,在農村種地,不求聞達。詞人直言要以穆生和陶淵明為師,有及時歸隱、遠離官場的意思,與兒子希望自己繼續留在官場,等待詞人以后富貴的想法背道而馳。
“待葺個園兒名‘佚老’,更作個亭兒名‘亦好’”兩句都在第三字后斷開,造成了節奏和語意上的奇峭。作者不僅想到了歸隱,而且連歸后閑居處的亭、園的名字都想好了。“閑飲酒,醉吟詩”兩句概括了理想的生活狀態,“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兩句引用禪語和諺語,說明人生苦短,眼前占有的身外之物都不能長久,不如看淡。“便休休,更說甚,是和非”三句不僅否認了富貴,而且否認了滿足與不滿足。
上片說做官的道路危機四伏,要以穆先生、陶縣令這些以前的賢人為師,早點隱退,不要期待功名富貴,言外之意包含對朝廷不能用抗戰志士的不滿。下片想象歸隱田園、飲酒吟詩的樂趣。整首詞的語言看似平實通俗,實際上卻貫穿各種典故和對前人作品句子的化用。通過給兒子講述道理,把辛棄疾正直不阿、潔身自好的形象體現出來。
辛棄疾簡介
唐代·辛棄疾的簡介
![辛棄疾](/d/file/p/265954a6eedae9323d3354a2d5b6ed2d.jpg)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