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楚王問》翻譯及注釋
楚襄王問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
譯文: 楚襄王向宋玉問道:“先生難道有什么不好的行為嗎?為什么廣大士民都說您不好呢?”
注釋: 其:用在謂語“有”之前,表示詢問,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大概”、“可能”、“或許”等。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為什么那么多士民不稱譽您呀?這是一種委婉的說法,實際的意思是說許多士民在指責你。何,用于句首,與句末的“也”相配合,表示反問或感嘆的語氣。士民,這里指學道藝或習武勇的人。古代四民之一。眾庶,庶民,眾民。譽,稱譽,贊美。甚,厲害,嚴重。
宋玉對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陀懈栌谯姓?,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ē)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有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注釋: 唯:獨立成句,表示對對方的話已經聽清楚或同意,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是”、“嗯”等。然:這樣。用來代上文所說的情況。愿:希望。畢:完畢,結束??停和鈦淼娜恕8瑁撼?。郢:楚國的國都,在今湖北江陵縣西北,《下里》、《巴人》:楚國的民間歌曲,比較通俗低級。下里,鄉里。巴人,指巴蜀的人民。國:國都,京城,屬:連接,跟著。和:跟著唱?!蛾柊ⅰ?、《薤露》:兩種稍為高級的歌曲?!蛾柊ⅰ?,古歌曲名。《薤露》,相傳為齊國東部(今山東東部)的挽歌,出殯時挽柩人所唱。薤露是說人命短促,有如薤葉上的露水,一瞬即干。《陽春》、《白雪》:楚國高雅的歌曲。引:引用??蹋嚎坍嫛I獭⒂?、徽:五個音級中的三個。古代音樂有宮、商、角、徵(zhǐ)、羽五個音級,相當于簡譜中的1、2、3、5、6.雜:夾雜,混合。流。流暢。是:這。彌:愈,越。
故鳥有鳳而魚有鯤。鳳皇上擊九千里,絕云霓,負蒼天,足亂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籬之鷃,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鯤魚朝發昆侖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諸。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譯文: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
注釋: 鳳:鳳凰,古代傳說中的鳥王。一說雄的叫“鳳”,雌的叫“凰”,通常都稱作“鳳”。鯤: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大魚。絕:盡,窮。云霓:指高空的云霧。負:背,用背馱東西。蒼天:天。翱翔:展開翅膀回旋地飛。平:用法相當于介詞“于”,在。杳冥:指極遠的地方。夫:那,那個。用在作主語的名詞之前,起指示作用。下文的“夫”同。藩籬:籬笆。鷃:一種小鳥。豈:用在謂語“料”前,與句末的“哉”一起,表示反詰。之:作介詞“與”的賓語,代上文的“鳳凰”。下文的“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的“豈”、“哉”、“之”同。料:估量,估計。朝:早晨。發:出發。昆侖:我國西北部的著名大山,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間,東延入青海境內。墟:土丘。暴:暴露。鬐:魚脊。碣石:渤海邊上的一座山。在今河北昌黎北。孟諸:古代大澤名,在今河南商丘東北、虞城西北。尺澤:尺把大的小池。鯢:小魚。量:衡量,計量。非獨:不但。瑰意琦行:卓越的思想、美好的操行。世俗:指當時的一般人。多含有平常、凡庸的意思。安:怎么,哪里,表示反問。世俗之民:這里是指一般的人,普通人。
宋玉簡介
唐代·宋玉的簡介
宋玉,又名子淵,戰國時鄢(今襄樊宜城)人, 楚國辭賦作家。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頃襄王。好辭賦,為屈原之后辭賦家,與唐勒、景差齊名。相傳所作辭賦甚多,《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錄有賦16篇,今多亡佚。流傳作品有《九辨》、《風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等,但后3篇有人懷疑不是他所作。所謂“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來。
...〔 ? 宋玉的詩(13篇) 〕